今天晚上,我说要宝宝背三字经,宝宝直接说了一句“性本善”,无数次的输入,终于有了输出。我高兴得有点儿忘形,宝宝看见我笑也一直在笑。
人们总是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成长过程,有的快有的慢,不要总是拿一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比来比去。道理都明白,可是,不管是自家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忍不住要比较一番,无论是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比如语言发育,我总是说小宝你哥哥这么大都会背好长一段三字经了,你还不怎么会说话呢。似懂非懂的宝宝总是嗯嗯的答应着,因为他还不明白妈妈所说的那句话是对他的指责,如果他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也许会难过,会自卑,会痛苦吧。
大儿子已经八九岁,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在家里被训最多的就是他了。我因为知道孩子已经懂事记事,我批评教训孩子总会斟酌用词,唯恐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可是丈夫因为家庭教育理念不同,总是觉得我溺爱孩子会害了孩子,每次一点小错都是要大发脾气,歇斯底里的大骂大喊,完全不顾孩子是否能承受。还总喜欢给孩子脑袋上乱扣帽子,一次错误就订上一个牌牌让孩子背着。公公婆婆话里话外也是嫌我不够严厉,毕竟观念难改,我不想过多的跟他们争辩,只是他们也不想想,如果像他们那些大吼乱骂果真有用,那家里有公公婆婆和老公三个人一起使用歇斯底里教育法,孩子早就乖乖的了。更何况,如果一个小男孩,总是特别乖巧的样子,不调皮捣蛋 那是正常吗?如果孩子真的变成如他们所愿,总是乖乖的坐的不发出一点声音,我可能会担心会带孩子到处去检查,怕是有问题呀。
有句俗话是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说明孩子的变脸快,这是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况且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性格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孩子本来就是一张白纸,他本来什么也不会,骂人的话是听大人说的,做的事情是看见大人做,发脾气也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要是家长永远不发脾气不骂人,我想孩子也学不会骂人的话的吧。如果你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首先你自己要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在孩子的面前,你不想让孩子玩手机,你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如果大人是低头族,那你已经在给孩子言传身教了,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育孩子,说玩手机不好呢?你一直在给孩子输入的就是玩手机有多好,所以才只要一有时间就拿起手机。然后又告诉孩子玩手机不好,这样矛盾的输入小孩子肯定会混乱了,为啥大人言行不一致呢?
我记得一次带宝宝在小区里玩,一位婆婆带着约两岁的小女孩在玩耍,婆婆手里吃着一根冰糕,却告诉自己的孙女说,冰糕对人不好,小孩子不能吃冰糕,小女孩根本不听,一直攀着奶奶的身体往上爬,想要去抢冰糕,一边爬一边哭着说:吃了好,冰糕好吃。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只能笑着走开了。
现在孩子们也够可怜的,大人的行为输入和言语输入的矛盾,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判别,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