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河
说句实话,对于孔老夫子我们这一代人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中国几乎所有的智者之言都让他给说完了,以至于后世的儒学世代弟子们只有注释和解释的份。可乐的是就因为他老人家讲的太多,后代们就根据上边的喜好各取所需,发扬光大了起来。比如半个圣人的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结果他自己到是妻妾成群,锦衣玉食活的挺美,原来他是灭百姓的欲,存自己的“理”呀。
今天,就来正儿八经的学习一下孔圣人之言。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早已成为文化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言。但为什么要这样说,怎样解释?历代儒生们也各有所释,但并没有一个公认清楚的解释。如钱穆先生的解释是:孔子说:“智者不迷惑,仁人不忧虑,勇士不畏惧。”而来可泓解释是: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还有:“智者不会疑惑,仁者不会忧愁,勇者不会畏惧。”
“知者不惑”。“知者”,其实就是指有智慧的人,不是光指聪明。其区别是:聪明,是当下对事的反应灵敏;智慧,不是当下灵敏、反应快,而是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并且有成功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心中有数”,这个“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五行中的“火”,“火”呢又代表智慧。就是智慧具备了,才能“心想事成”。没有那个智慧的“心”,光是靠“想”,是空想,是不会有成功的。所以,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成功的方法,就能够“心想事成”,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怀疑、迷惑了。
“疑”者,不敢确定能否成功;“惑”者,心中有多种选择,拿不定主意。
“仁者不忧”。仁者,孔老夫子说“仁者,爱人”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通过利人从而达到利己的人。“忧”,思绪万千,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仁者”,为什么要通过利人才能利己呢?因为“仁者”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所谓善良的好人,首先他是一个独立自强,已经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问题,在世界观问题上也不需要别人帮助,相反他必须通过自己世界观的输出去帮助别人,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所谓“小人靠大人而成长,大人助小人得永生。”因为他们只能通过利人才能利己,所以这样的“仁者”是没有忧愁的。
“勇者不惧”。何为“勇者”?“勇”,由“甬”和“力”组成。有力,且源源不断(涌)。人之所以会有恐惧,会害怕,就是因为人不如彼,力不如人,技不如人。想不到,做不到;说不道,办不到;看不到,得不到。因为没有这个实力,没有那个力量啊!因此真正有力量的“勇者”,当然能“言必信,行必果”,还哪来的恐惧?
可见,孔夫子并非是浪得虚名的圣人,儒学之所以有后来以及至今的腐朽,基本上是后学们的责任,此“夫子”并非彼夫子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实实在在,真实而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