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迪斯尼对“星战”IP商业化操作的结果,《星球大战外传》俨然走向一个极端。对比“卢卡斯”时代《星球大战》荡气回肠的史诗故事,外传系列似乎可有可无,几乎游离于正传故事线索以外,没有起到很好的补足作用。好在迪斯尼足够有钱,硬是在各个星战大事记中的空档中折腾出故事来讲,竟然还有模有样,画面出色、轻松幽默,偶尔还有点小刺激。
而作为《星球大战外传》系列的第二部,《游侠索罗》不同于《侠盗一号》,后者在星战正传中仅有只言片语的介绍,创作发挥的空间巨大。反观索罗本身,其人物故事在正传中具有相当高的人气,且在正传故事叙事细节中也多次提及故事线索,这导致此部外传电影必须考虑与正传中细节的呼应,不能出现明显的冲突与矛盾之处。
在拍摄之初,《游侠索罗》就经历了“临阵换帅”。本片原定导演是曾执导了《龙虎少年队》《乐高大电影》以及《天降美食》等片的菲尔·罗德与克里斯托弗·米勒,其与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之间的创作理念分歧导致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大量补拍。这实在影响了影片的故事风格。最后,执导权落到执导过《美丽心灵》、《铁拳男人》、《极速风流》的朗·霍华德手上,影片的整体风格又不得已重新调整。
作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的多年老友,资深星战粉丝的朗·霍华德很可能就是最适合接手《游侠索罗》的好莱坞名导了。他的确也在电影上下了一番功夫,除了注重“差异化”和“多样性”外,还加入了许多独特的星战元素,比如影片开头的“列车大劫案”可算为相当优秀的场景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迪斯尼程式化的制作流程,使影片缺乏原始吸引力和叙事动力,即使是名导也无力修正这一先天不足。从目前各方评价来看,《游侠索罗》也只算得上一部中庸之作而已。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人物角色性格刻画上的失衡。背后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几经更换导演导致的。例如戏份吃重的贝克特,无论角色设定还是故事逻辑,都扮演着汉·索罗“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他不仅带着汉·索罗开始偷盗走私/星际冒险的生涯,甚至还用自己性命教会了他“不要轻信任何人”的道理。但贝克特没有任何铺垫的时而欣赏、时而背叛的立场,不禁会观众产生难以定位的错位感。
更为严重的人物失衡出现在“龙妈”饰演的女主角琦拉上。她的人物性格可以说是完全断裂的。在影片中,无数角色的台词不停的暗示观众:她的背后很有故事,但就是没有任何展示,完全忽略故事辅线的叙述。这样的处理完全让观众摸不着北,毫无情感联系点。
同样的,女机器人L3也被赋予了太多的角色属性:机器人、女性、自由主义者、反抗者、禁忌之恋……应该说,每一个属性如果展现丰满的话,都足以吸引观众眼球。但是将这么多的属性糅杂起来,反而让L3这个角色产生臃肿的累赘感。而且,关于L3的角色设计也让人纳闷。作为一部“爆米花式”的娱乐大片,影片不在动作设计、场景布置等方面下功夫,却莫名其妙的塞入L3这个角色,谈着一些同整体氛围与剧情毫不相关的机器人平权运动和宇宙种族运动。这似乎是为了讨好某些群体与媒体,但对影片节奏来说,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还拖沓节奏。
相比之下,男主角汉·索罗的角色设置又显得单薄——从最开始叫嚷着逃离故土,到立志成为银河系最杰出的飞行员,再到最后成为“侠盗”,男主角的性格养成,每一次的遭遇转变都缺乏令人信服的动力,显得苍白。更有甚者,影片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就直接宣告汉·索罗是最厉害的飞行员,驾驶着千年隼号冲出大漩涡。这看起来也让人匪夷所思。
与《复仇者联盟3》类似,《游侠索罗》身上又出现迪士尼标志性的跑点打团嫌疑。表面上看,影片杂糅了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元素,但是实际上也带偏了影片节奏,使得影片很多场景的节奏衔接出现问题,无法连贯。这可能也因为更换导演导致的叙事不连贯。比如,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量铺叙L3的“人机恋”,可是又安排其牺牲,人物关系还未交待清楚就匆匆结束,最终在结尾部分也没有呼应。节奏的支离破碎导致前期的情感铺陈显得莫名其妙,更不用强行增加的剧情曲折程度,只起到了让观众分心的作用。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游侠索罗》召集了一群演技碾压男主角阿尔登的“老戏骨”。作为原创角色,“龙妈”艾米莉亚·克拉克与伍迪·哈里森表演起来更加自然。该片里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当属兰多·卡瑞辛,凭借《亚特兰大》而被大家所熟知的唐纳德·格罗弗基本是以教科书级别的姿态诠释了这个角色,那个足够纯粹,贪婪、自信、狂傲、不羁,魅力十足的兰多·卡瑞辛在唐纳德身上简直是活过来了。这些演员的表现太过高光,以至于人物魅力极大的投射到了汉·索罗这个角色中去。以致于阿尔登如何刻意的去模仿表演,还是很难让人对这个角色产生亲近感。
朗·霍华德为《游侠索罗》付出的精力和诚意毋庸置疑,他也已经将他的感性和思考注入到了星战宇宙中。作为一部暑期档电影,《游侠索罗》其实让人感觉尚可。但是我们把它放置于星战文化这个图腾之下,电影距离期待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