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牛顿定律
牛顿三定律 是力学的核心,一定会考,没有悬念。
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可能是大题、小题,还可能是实验题。本文收录了主要依据牛顿定律解答的考题,在【机械能与圆周运动】中,还有多个考题涉及牛顿定律。
摩擦力 是高中物理中一个较复杂的话题,务必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总结。
预测与建议
力的分解与合成是基本功。分解与合成都要掌握,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用【三角形法则】处理矢量的合成问题,效率较高,请在往年的真题中认真体会。
「2015年上海卷题3」是很有意思的考题,要注意一下。
牢记:要依靠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不要依赖直觉。
考题回顾
2019年全国卷三题16
用卡车运输质量为 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两光滑斜面之间,如图所示。两斜面 Ⅰ、Ⅱ 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 和 。重力加速度为 。当卡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时. 圆筒对斜面 Ⅰ、Ⅱ 压力的大小分别为、,则
『解析』
这是固定的题型,传统的考法。解答方法可参考下文:
2019年全国卷三题20
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 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 的作用,在 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 随时间 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 与时间 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 。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A.木板的质量为
B. 内,力 的大小为
C. 内,力 的大小保持不变
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解析』
在图 b 中可以看出, 阶段,物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 .
由图 c 可知,木板在此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木板质量 . 选项 A 正确。
内,木板同时受外力和摩擦力作用,并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力 的大小为 . 选项 B 正确。
内,木板速度为0,受静摩擦力作用,力 的大小逐渐变大。选项 C 错误。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力与两者之间的弹力成正比。因为物块质量未知,所以,摩擦系数无法求出。选项 D 错误。
『备考提示』
物体在粗糙的水平表面滑动,如果水平方向受摩擦力作用,其加速度大小等于 . 这是一个常用结论。但在本题中,这个结论并不适用。原因在于,木板与物块间的弹力等于物块的重量,而不等于木板的重量。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难点,最好结合做过的真题整理一下。
2020年全国卷三题17
如图,悬挂甲物体的细线拴牢在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上 点处;绳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通过光滑定滑轮与物体乙相连。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系统平衡时, 点两侧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 和 。若 ,则 等于
『解析』
以绳结为对象,以下三个力构成平衡,或者说:两侧绳的拉力的合力方向向上,大小等于 .
右绳拉力的水平分量等于 , 竖直分量等于
左绳拉力的水平分量也等于 , 竖直分量等于
选项 B 正确.
『注意』
本题解答过程中用到了以下三角公式:
,
学以致用 是当前高考命题的方向。静力平衡是传统题型,用了几十年。本题引入了一点创新因素:需要经过三角恒等变换方可完成解答。这一创新将依赖 “题海战术” 的师生构成打击。
在考场上遇到这种情况,要记住这几句话:
(1)我是学过物理的人,每走一步都要有依据,要依靠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不能靠感觉。
(2)物理试题中用到的数学肯定还是在课本范围内。不是高中数学就是初中数学。反正不会太难。
2021年全国甲卷题14
如图,将光滑长平板的下端置于铁架台水平底座上的挡板 处,上部架在横杆上。横杆的位置可在竖直杆上调节,使得平板与底座之间的夹角 可变。将小物块由平板与竖直杆交点 处静止释放,物块沿平板从 点滑至 点所用的时间 与夹角 的大小有关。**若 由 逐渐增大至 **,物块的下滑时间 将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哪些量在变?哪些量不变?
横杆的位置可在竖直杆上调节,所以, 长度是在变化的;
夹角 是变化的, ,
如果记竖直杆与 点的距离为 , 则
物块在斜面上的加速度是变化的,
当 , 取得最大值, 取得最小值. 选项 D 正确。
『注意』
传统上来说,题14 是一个 “送分题”,只需要最基本的公式就能解决。但2021的这个考题提高了送分题的门槛,需要综合三角知识方可完成解答。命题风格类似于 【2020年全国卷三题17】,而难度略低。
本题的另一个注意事项是:一定要仔细读题,哪些量在变化,哪些量不变,千万不要搞错。
2022年全国甲卷题19
如图,质量相等 的两滑块 置于水平桌面上,二者用一轻弹簧水平连接,两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用水平向右的拉力 拉动 ,使两滑块均做 匀速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该拉力,则从此刻开始到弹簧第一次 恢复原长 之前
A. 的加速度大小的最大值为
B. 的加速度大小的最大值为
C. 的位移大小一定大于 的位移大小
D. 的速度大小均不大于同一时刻 的速度大小
『解析』
由整体法可知,两滑块受到的摩擦力之和等于 , 所以 . 匀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等于 .
拉力 消失的瞬间,滑块 所受合外力为 , 方向向左,加速度大小等于 , 之后,合外力变小,加速度变小,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合外力等于 ,加速度大小等于 ;;
拉力 消失的瞬间,滑块 所受合外力为 ,之后,弹力变小,合外力向左,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合外力等于 ,加速度大小等于 ;
因此,选项 A 正确,选项 B 错误;
以原速度方向为正, 的加速度由 变为 , 的加速度由 变为 .
所以,选项 C 正确,选项 D 错误.
乙卷考题
2018年全国卷一题15
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 ,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 作用在 上,使其向上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以 表示 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 和 之间关系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解析』
选项 A 正确。
2019年全国卷一题19
如图,一 粗糙斜面 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 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 ,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 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 水平向左的拉力 缓慢拉动 ,直至悬挂 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 。已知 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
A.水平拉力的大小可能保持不变
B. 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C. 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D. 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加
『解析』
在题设的过程中,水平拉力一直在变大,细绳的拉力一直增加。
当悬挂 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 , 细绳的拉力达到 .
题中并没有给出两物块的质量关系。但是, 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的确有可能先减小后增加. 选项 D 正确。
『备考提示』
将本题与【2016年全国卷二题14】对比,可以看出高考题的演化。
2021年全国乙卷题21
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 的长木板,木板的左端上有一质量为 的物块,如图(a)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拉力 作用在物块上, 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其中 分别为 时刻 的大小。木板的加速度 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如图(c)所示。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假设最大静摩擦力均与相应的滑动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则
A.
B.
C.
D.在 时间段物块与木板加速度相等
『解析』
长木板随物块一起加速运动的提前条件是:【物块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即:
, 所以
. 选项 C 正确。
长木板与物块开始运动时,. 选项 A 错误。
分离是一种临界状态,此时
此时,仍可将 视作一个质点,应用整体法可得:
选项 B 正确。
选项 D 正确。
『备考提示』
长木板上放一个小物块,是高考物理中的经典模型。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概念有二:
一是要牢记摩擦力的特性;二是要熟练掌握整体法和隔离法。
【2014年江苏卷题8】 是另一个经典考题,可供参考。
2022年全国乙卷题15
如图,一不可伸长轻绳两端各连接一质量为 的小球,初始时整个系统静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两球间的距离等于绳长 。一大小为 的水平恒力作用在轻绳的中点,方向与两球连线垂直。当两球运动至二者相距 时,它们加速度的大小均为
『解析』
经典考题
2015年上海卷题3
3.如图,鸟沿虚线斜向上加速飞行,空气对其作用力可能是
2014年江苏卷题8
如图所示,、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和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 。现对 施加一水平拉力 ,则
(A)当 时,、 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 时, 的加速度为
(C)当 时, 相对 滑动
(D)无论 为何值,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2011年海南卷题4
如图,墙上有两个钉子 和 ,它们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两者的高度差为 。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于 点,另一端跨过光滑钉子 悬挂一质量为 的重物。在绳上距 端 的 点有一固定绳圈。若绳圈上悬挂质量为 的钩码,平衡后绳的 段正好水平,则重物和钩码的质量比 为
2014年海南卷题5
如图,一不可伸长的光滑轻绳,其左端固定于点,右端跨过位于 点的固定光滑轴悬挂一质量为 的物体; 段水平,长度为; 绳上套一可沿绳滑动的轻环。现在轻环上悬挂一钩码,平衡后,物体上升 ,则钩码的质量为
2015年海南卷题8
如图,物块 、 和 的质量相同, 和 、 和 之间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 ,和 相连,通过系在 上的细线悬挂于固定点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细线剪断。将物块 的加速度的大小记为 , 和 相对于原长的伸长分别记为 ,和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在剪断的瞬间
2016年全国卷二题14
质量为的物体用轻绳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缓慢拉动绳的中点,如图所示。用表示绳段拉力的大小,在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A.逐渐变大,逐渐变大 B.逐渐变大,逐渐变小
C. 逐渐变小,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逐渐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