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寒山别院,姑苏城内少有的大开大合之地,依托于京杭大运河的雄阔,别院内的景致自然要较别处的更为雄伟些。
且不谈别的,单是别院内的一座高16.9米,重400吨的巨碑就创下了吉尼斯最大诗碑的记录,这块天青巨石,出自嘉祥孟良山,嘉祥石雕工艺厂的30多名采石人员用手工艺开掘,历时五个多月的时间,才从山上将它开采下来。后续的装车、运输、卸载、雕刻、耸立等等,可想其工程之巨,之繁琐。这样的壮举,在古代怕天下唯一人耳!!!
寒山寺,之所以闻名于世,怕是少不得要提到一人--张继,正如崔颢的黄鹤楼。真正是人因景留名千古,景因诗名扬四海,确也相得益彰。
张继的诗刚刚吟成,其名气怕是远不如那座寺院,经历千百年来的洗礼沉淀,寒山寺反倒要靠诗歌扬名。
基于此,清代学者叶燮总结:“寺有兴废,诗无兴废,故因诗以知寒山。”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一千多年前,一位名叫张继的书生,那一年揭榜,榜单前,人群里外的围着,他夹杂在人群中,仰着脖,焦急的目光竭力的在榜单上搜寻,眼见他的同窗好友个个榜上有名,他愈加的着急了,不觉间,汗已经浸透了薄衫,在反复的查阅后,他最终确信,自己落榜了,刹那间,他的世界要崩塌了,顿时天旋地转。要不是里外的人拥挤着,他早已昏厥在地了,良久人群散去,太阳也渐渐落下,黄昏的最后一抹余晖也斜映到了榜单之上,他垂着头,随着人群,转身,身后的长安繁华依旧,可是越热闹越落寞,原本以为他也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原本他以为可以在琼林宴上把酒言欢,原本他以为可以高头大马,衣锦还乡,然而一切努力、幻想都化为泡影了,他曾无数次的苦习过为官的仪态,举止,只为了在游行时举止得体,端庄大方。他也曾踌躇满志无数次的幻想过为官一任,施展才华,大展拳脚,造福一方。然天不遂人愿,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十年的寒窗付诸东流。
是时候离开这块伤心地了,长安,已经不再属于他的城市,已经不再属于他的世界。
当天晚上,他所住的客栈,有一群人为一个高中的人庆贺,每个人兴高采烈,喝得红光满面。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一夜,他是寂寞的,没有人陪他,也没有人在意他,更没有人为他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就一个人,拿一壶酒,一口一口的灌进嘴里....
热闹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这一夜,他酩酊大醉……
他也想回家,他也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更想念自己的心上人王晓薇,但是他不能回去,他没有颜面回去,他不想让一群亲人为他一个人难过。
他曾听闻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他决定去天堂,去苏州。想借游姑苏的美景,排遣心中的烦闷。可眼前的美景,却作对似的,勾出别人的风光,自己的落寞来。游了一天园林水巷,不但没有排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平添了许多忧愁...
夜晚,他让老船工把船停泊在枫桥边,他累了,哪里也不想去了。
枫桥下的小河,在夜幕下静静流淌。船在水面上轻轻摆动,恰似随风轻摆的摇篮。我且在这“摇篮”中好好睡一觉吧,或许明天醒来,会有一个好心情。
他钻进船舱,解衣躺下。水波荡漾,小船轻摇,确实很舒服,可往事偏要一幕幕在脑海里上演:十年苦读的艰辛,父母的期待,心上人的翘首,乡人的鄙视,自己的失意……每一件都像钢针似的,扎得人心疼。
他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来,准备跟船工聊聊天。出了舱才发现,老船工已经躺在船头睡着了。小河之上渔火点点,每一点渔火,就是一户人家。他不想惊动老船工,就悄无声息地立在船头赏月。月亮似乎也瞧不起他这个落第书生,渐渐西沉,一会儿就从枫树梢头落下去,再也看不见了。落下枝头之时,惊醒了枝头的乌鸦,随后划过一声鸦鸣,在无边的黑暗中,显得分外凄凉。
风又起了,他打了一个寒颤。已是深秋时节,难怪夜风侵肤。他正欲回舱添衣,船外传来一声钟声,仿佛从天边传来。钟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是格外的纯净、悠扬。这钟声他是熟悉的。小的时候,他常随奶奶去寺里烧香许愿,他是听惯了这样的钟声的。在这落榜时候,在这异乡的深夜,听到这样熟悉的钟声,怎能不让人回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风更大了,吹得小船摇来摆去,河上的渔火也跟着一明一灭。
他依旧站在船头,伴随着无边无际的夜,无边无际的寂静,无边无际的悲伤,无边无际的孤独。
他望着夜色中的枫树古桥,脱口吟唱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吟毕,两行泪水悄然滑落。
诗人创作背景讲解: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国家兵连祸结,京师迁徙,交通断绝,世人流离,很难再举行统一的全国性考试。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张继,已然考中进士。因落第而沮丧,似乎是今人强加给张继的感受。
寒江羁旅,怀愁难眠,的确是张继最真切的情愫。
他作诗时不假雕饰,自然天成,桥、树、水、钟,变得浑然一体,像一幅幽静隽永的图画。眼前景,心中情,前人思,今人意,一股脑涌动开来,成为这幅画面,最完美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