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硕士论文都没有社会价值,特别是文科类硕士。(这一切,都拜“扩招”所赐)以下是在双非院校读研两年后的个人体验,其他学校的硕士情况不了解。
自打读了研究生,我才弄明白了大多数外行人对硕士生的一些误解和幻想:
1,很多人以为所有的研究生每天都在看书,看论文,研究学问。
但当下的情况是大多数研究生都在校外兼职给中学生做家教,卖考研资料,四处奔波找跟科研无关的工作,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或者就是宅在宿舍玩电脑醉生梦死,或者就是跟着其他人在实验室当吃瓜群众。
2,以为硕士论文字字如金,把硕士论文捧上了天。
但现实的情况是,对于同一专业同一方向来说,硕士论文“其实长得都差不多”。A写完了,B换个说法写,然后C又换个角度和语序写,D也是依葫芦画瓢……………于是,就有这么一种感觉,读了十几篇硕士论文后会发现,好像还在读第一篇。而第一篇很大可能又是简化地改述了某个博士论文。就像本科生的论文会去简化改述硕士论文一样。
并且,你别看现在的硕论动辄几万字,六七十多页,其实,很多内容都是灌水了的。一千多字的一段话,往往可以压缩成一两句。也就是说,明明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为了达到字数要求,为了体现工作量,拼命地扩写扩成一千多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字。
3,硕士论文最重要的还是外在形式,书写格式,以及书写态度端正。这些东西,你必须得严谨地来!
对于广大普通硕士生来说,硕论里面的那种高大上的引用格式是最关键的。某人(某年)说xxxxxxxxxx. “xxxxxxxxxx。”(某人,某年)而至于某人说的内容,那些理论论述,可谓是“代代相传”,毫无改变,当然,也不能去变,变了你就错了,照抄才是正确的。
你引用别人的话,你得配上专门的引用格式,说白了,你得给引用的句子“穿件衣服”(打双引号,或者是某人家+年份 这种格式),再“配个吊牌”(就是参考文献)。
把别人的理论搬过来,证明你想说的内容是合理的,再加上一些数据的支撑,证明做法可行,这就是硕士论文。
4,但是,有一点必须认同:硕士论文工作量比本科论文大。
毕竟,你总不能写一篇本科论文交上去然后申请硕士学位吧,太荒唐了。所以,该有的还是要有,导论,综述,理论论述,实验数据,结果分析,总结等等,基本组件你得配齐,字数上你也得够意思吧。
至于这些组件是怎么来的,是自己独创的,还是高仿,还是其他怎么来的,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第八条详细说说工作量是个什么玩意儿,
5,大多数人读研都是为了就业,这个跟本科生没什么区别。
很多本科生会觉得自己写本科论文只是为了毕业,觉得硕士论文才是做科学研究。这一点,其实就像大专生看本科一样。大专生们都觉得自己比本科少读一年,不用写论文,没学到什么理论知识,仅仅是为了就业,觉得本科生才具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因为本科生要写论文,但是,广大普通本科生扪心自问,你真的比大专生懂很多理论知识吗?你们的论文,真的比大专生的毕业考试难很多吗?
6,硕士论文最大的价值和用途在于带领硕士生体验做科研的基本功。
硕士论文,最大的用途就在于教给硕士生最基本的书写学术论文的基本步骤,格式和思想!为那些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生打下基础!
这就像本科生写毕业论文,也是为将来一些想读硕士的本科生打下写论文的基础,明白论文的基本框架。
设想,如果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那么,读研的时候就要浪费导师更多的精力。写过本科论文的人就会知道,一篇论文应该由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尾这几个部分组成。
而硕士论文就多了一些,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和数据收集与分析,而已。而这些,都可以参考别人的。
7,如果你觉得硕士论文“水”是因为创造不出新东西,解决不了当前的社会问题,那要很抱歉地告诉你:“的确是这样”。
创造不出新东西,有以下原因:1,中国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了,想在此基础上继续创造新东西,非常困难了。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随便一个硕士研究生都能创造出新东西,解决问题,那可见我们的社会有多落后。 2,创造新东西是一个非常需要理论功底,非常需要耗时间的,而硕士大多只读二或三年,医学也就四年,所以客观条件不允许。3,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没有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只有少数很有悟性,读书很有灵感的人才能创造新东西,这些人恐怕八成都免试入学读博了。
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也有以下原因:1,当下已经并没有那么多问题了,问题早就已经被上一届,上上一届学长学姐们解决了。 2,即便有新问题待解决,但以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还达不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8,当然,硕士论文想“水”也确实不容易了。
就像很多人说的,现在对硕士论文查得更严了。然而,查得严不代表就能做的出新东西,这就像房价这么高,不代表就能激发人们的工资也跟着上涨一样。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也就那样,没比本科好很多,甚至还有水平不如本科生的研究生。但是又为了要毕业,必须写出像样的论文来,怎么办?一个字:“卷!”没有创新,那就增加工作量。
一开始,A同学为论证“先有鸡再有蛋”,写了1万字,有理有据,毕业了;
第二年,B同学在此基础上创新了,论证了是“先有蛋再有鸡”,写了1万字,有理有据,毕业了。
第三年,C同学发现无论是“先有鸡再有蛋”,还是“先有蛋再有鸡”似乎都是对的,没有定论,无法反驳任何人,自己也想不出第三种情况,怎么办?于是,照着A的结论,继续写了一篇“先有鸡再有蛋”论文,为了体现出工作量和进步,他写了2万字,把A的理由和证据进一步扩充,毕业了。
第四年,D同学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先有鸡再有蛋”已经被研究了两次,而“先有蛋再有鸡”只研究了一次,于是,照着B的结论又论述了一遍,并照着C一样,增加工作量,充分论证一下这个结论,毕业了。
然后,第五年,第六年,,,,,同学EFGHIJK.........就围绕这两个结论写出了无数篇论文。字数从原来的1万,发展成了2万,3万,5万....
大家都因为再也想不出新的论点,而只能靠不断地投入工作量,充实论据,甚至只是把别人的论据再详述一遍,从而使论文的质量“看似”比之前更高。
于是,字数越来越多,页数越来越多,论文厚度越来越大,消耗的纸张也越来越多,然而里面的内容本质上还是最初的模样。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扩招得比较厉害,然而扩招进来的很多学生,压根不具备期望的研究能力,毕竟“有头脑”的人所占的比例总是较为固定的。
那种“研究生扩招,会让更多的人加入科研队伍,最后创造出的学术成果就更多”的思想是幼稚的。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不把14亿人都扩招变成研究生,那说不定能培养出一大堆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