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邢昌赢教授

专家简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肾病与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慢病学院肾脏病分院副院长

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副理事长

江苏省肾脏病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江苏省肾脏病康复专业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

足细胞又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为肾小球内永久分化的特殊细胞,其位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最外层,具有初级和次级足突,后者通过锚蛋白贴附在肾小球基底膜(GBM)外侧,一个毛细血管袢有多个足细胞支持,一个足细胞也同时支持多个毛细血管袢,其具有促进肾小球的发育、滤过屏障作用、调节肾小球滤过率、支持作用,维持血管袢形态、对抗肾小球内压力、合成与分解GBM、产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调控内皮细胞、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作用。

自1999年人类第一次克隆出足细胞特异性蛋白nephrin后,相继发现50余种蛋白质,其中一种蛋白质出现基因缺陷,患者会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直至发展到终末期肾病。通过研究才发现,足细胞是维持肾功能最为重要的细胞,任何原因持续导致足细胞的损伤或者死亡均会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不断下降。因此,研究足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对于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足细胞受损的方式:(1)按病因分类:足细胞内在受损(主要是基因异常)和外来原因损伤,如免疫损伤、病毒感染或病毒蛋白的沉积、细胞因子损伤、血管通透因子增加、代谢损伤、机械性损伤、缺血性损伤和衰老等。(2)按细胞内损伤的部位分类:裂隙孔隔膜蛋白异常、细胞骨架蛋白、GBM蛋白受损、锚蛋白-黏附蛋白受损、线粒体蛋白和核转录因子蛋白受损,以及其他细胞内部分蛋白受损等。(3)按照受损机制分类:裂隙孔隔膜受损及足突融合、足细胞数目减少、足细胞负电荷丢失、损伤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内皮细胞、系膜区异常等。

治疗上,要根据足细胞受损的主要病因、部位和损伤机制进行治疗,所以提出了针对足细胞受损的靶向治疗,如抗CD80抗体(阿巴西普)、抗CD20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