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科技十分发达,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发明,我们会发明机器人发明高科技,发明一系列可以帮助人类影响人类生活的机器等等。这一切看似非常顺利,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在围绕着人类发展。但是,现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一个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下,这样的发展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
宋明时期,在孔子之后,儒家有许多分支,朱子与阳明就是在这个时期两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可是他们两个的观点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样的不同之处就导致阳明的学生有很多的疑惑。阳明的弟子徐爱就提出了朱子与阳明先生之间的矛盾点。徐爱说:“知止而后有定”这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意思就是懂得止于至善,而后志有定向。后来朱子给大学做注的时候,就说“事事物物皆有真理”,而这就与阳明的解读有所冲突。那阳明是怎么解释这个冲突的呢?阳明先生觉得在事物上寻求天理,意思就是天理在外。但是“心即理”,也就是说本体与心是相通的,而本体在用的时候就是工夫,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儒家从先秦时期的孔子,提出了仁心,到后来的孟子提出了“性本善”,意思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向上的可能性,都可以主动向善,每个人都有人之为人的高贵,都可以立道德主体。儒家系统中的人是挺立的,每一个人都是立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一个人的光辉,而这也就是本体。但是在历史中还有其他的三个观点,就像荀子的性本恶,荀子的性本恶意思就是人生来的本体就是恶的,之所以呈现出善良的一面,需要后天的法律规定,需要教化,从外在规定人的行为。在这样的观点下,荀子的弟子就会将其发展成法家,发展成从外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一种教条,所以这个观点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是有一定的问题的。而后来世人所提出的有善有恶,也就是宿命论,就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着善或者恶,一个人生下来就已经规定了他的天性,就已经规定了他的本体到底是善还是恶的,可是这样的宿命论从某一个角度讲是直接将人下了一个定义。最后一个就是告子所说的无善无恶,意思就是一个人他最初生下来的时候,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就像一根小草,一个石头或者一个动物一样,可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告子的这个观点,好像没有体现出来人之为人的高贵之处,将一个人与99%的动物以及植物还有其他没有生机的事物一概而论,最后之所以能呈现出来善与恶是完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对此阳明也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他所说的“心即理”,也就是人的本体。这与佛家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观点有一点相似,佛家的观点是我们需要破执,人需要破除自己内心的执念,拥有一颗纤尘不染的内心。而阳明先生的观点,使一个人的本体也就是他的那颗心,是纤尘不染的,他就像一面明镜一样,没有任何杂质,物来照物,能让万事万物如期所示的在呈现出来。所以,阳明先生的观点就完全可以体现出人之为人的高贵之处,将人与动物以及其他事物之间有了一个明显的区分。阳明先生的观点就是一个人的本体本来就应该向善。可是这样的善在一个人的心中,能不能体现出来取决于个人的选择。那么该如何体现出来呢?阳明先生的4句教里面说:“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一个人想让自己的善呈现出来的时候,是一个磨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本体动起来的过程,一颗心在活泼的跳动着,本体也在向外发,就变成了工夫,这样的工夫是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的。
可是,在这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个本体在动起来的时候,也被我们称为“心之窍”,在这时就会有两种可能,第1种可能就是本体在动,心也在活蹦乱跳,最后向善,将善呈现出来。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当本体“用”就会变成恶,人就会去追逐外界的功名利禄以及名利,这也就变成了阳明所说的“逐物”,追逐外在的事物,而不去反求诸己,不去关注自己的内在自己的心,本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逐物。在“用”之后,也要反观自己的本体。这就像爱领导力和创造力这三张通行证一样。在这之中,爱就是最重要的本体,领导力和创造力是工夫。
所以我们在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科技发达,那么在这样一个高速的运转的时代下,我们到底有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自己初心我们到底有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本体,有没有所谓的爱,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在这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反观自身的本体,需要秉持着本体,最后达到,儒家所说的展现出人性的光辉,立起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