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是最好的日子,无论是舒缓心情或者学习,在慢时光里给自己充电,让下一周的工作游刃有余,都是最佳选择。今天我把在各学习社群、专栏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和方法论分别整合输出,而这一篇是对古典老师在「得到」App中开设的《超级个体》专栏谈到的一些观点,以及推荐的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论的整合。注:文章属于本人,但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来源于古典老师。
共4027字,配合思维导图,一般阅读10分钟。
一、本文框架:
1、主题:整合碎片化时间,提高工作效能。
2、提高效能的3个方式:
抵御干扰;
投资时间;
为自己设定人生主题。
3、产生碎片化时间的2个原因:
内部原因:
念头太多、总是走神等
外部原因:
电子设备的干扰、同事的打扰、领导的召唤等。
4.针对不同原因所导致碎片化时间的管理方法论:
针对内部原因的管理:
念头收纳、3秒禅;
针对外部原因的管理:
电子静默、物理隔绝、调整期待、学会拒绝。
二、正文部分:
直接从最关键的部分开始写吧。
1、谈干扰
(1)具体有哪些干扰?
不知道大家平时的工作状态如何,但总结我这一年的实习工作以来,有几个问题:
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扰乱太多。
我常常在策划时,一会儿又想到“MD,快递是不是丢了!”,然后看一下淘宝物流信息;我常常写着写着文档,一会儿又想到“刚刚那篇文章好像还没看完”赶紧又打开手机;我也常常在搜集各类资料时,鬼使神差又回到微信,然后消灭掉那一个个红点...
来自于外界的干扰太多。
工作时,手机短信、微信、推送们不约而至(微笑脸);同事们突然发出爆笑、感叹、吐槽,或者更直接的就拿自己开涮了,在长沙叫做“策”(再微笑脸);领导突然一个喊话、信息过来,这下好了,手头又多了个事项,于是开启多线程办公状态(源源不断的微笑脸)。
这些来自内心和外界的扰乱,严重影响着工作效率,导致我很多时候有头无尾,更不用提多线程工作时的那种癫狂感。
之前我会把手头的工作合并同类项,进行“项目制”管理。每个“项目”列一张工作清单,并设置好关键节点、以及对什么结果负责、需要什么时候和谁对接等。这些方法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状态和效率,但是对于那些长期存在的干扰,我有时还是手足无措,特别是换到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呢?
(2)古典老师提到的6个方法论
针对内部的:
念头收纳——把脑袋里想到的事情都写在旁边的纸上。
专门准备一个本子,一旦我们有了分心的念头,马上把这个想法写到上面,写下一个想法可能另一个想法也跟着出来了,那么继续写,直到“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继续专心工作。最后,专门找个时间把这些“念头”处理一下,看它们到底价值何在,久而久之,那些念头的惯性便不会那么强了。
我自己的实践方法是:准备一个专门的工作本,从正面打开是工作记录,从背面打开是那些杂事、和古怪的想法。目前来看效果很大,继续实践和优化之后,或许会有更好的方式方法。
3秒禅——准备离开情境做任何事的时候,让自己先停3秒再行动,很多冲动就会慢慢降低下来。
对于这一点,我目前还在尝试的阶段,确实有点难,因为已经涉及到了性格的根源性问题,不过尝试总是有益处的,聊胜于无。
针对外部的:
电子静默——对手机、电脑进行处理。
主动关掉大部分的手机App和桌面推送,关掉Wifi、流量,甚至开启飞行模式和关机(让手机变砖——极端)。
物理隔绝——尽可能让自己待在一个不被干扰的空间和时间。
有条件的去图书馆学习,甚至独处一段时间,而在工作时,我们可以戴上耳机,可以放点白噪声,也或者只是做个样子,因为那都是告诉外界“我现在是隔离状态,非重要事务请勿打扰”(缺点是,有可能老板气冲冲跑过来:“王傲生!我叫你,你敢答应吗?!”)。
调整期待——有策略的进行回应。
不要对方一说话就马上承诺或回复微信,每次都流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处理,重要的事情就直接电话或者当面沟通,而且最好是找个时间(比如午休或者下班时)集中回复,大家就会知道“他不是不回,只是如果是非重要事情,一般都会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回复”,久而久之,大家对我们的期待就会回归到一个合适的预期。
Ps:当然,这一条不适用于朋友们真诚的问候,以及…老板。
学会拒绝——学习沟通技巧,懂得拒绝、协商、中断和管理各种关系。
这条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对于我这个刚入门的小菜鸟来说,还只是某到门槛的最边缘,继续学习和成长,争取早日针对这一点输出一篇还不错的心得。如果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希望读者朋友可以指点指点我。
2、如何投资时间
(1)两种不同的投资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的时间,都是可以被放在市场上定价买卖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巴菲特的午餐。而投资无非两种:
投资钱,让钱变得更值钱。
投资公司、股票和房地产等投资行为。能够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就,自然让人羡慕。但这个领域的投资需要资本、技巧和运气,大多数人选择这种投资方式,往往只有极少部分人真正获益,尤其是投资股票:增值的只是钱,而不是自己。
投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值钱。
我想先说的是上大学时很多同学都接触过的各类兼职,它们有的需要技能和天赋如:家教、礼仪、主持和模特等工作;有的是纯人力型的,比如家政服务、发传单、洗盘子和送外卖等。它们薪资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按时间计费的。
Ps:好吧,其实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换算成时间,因为老板们买的就是雇员的时间。
那么,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做规划了,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当我是Lv1时,我的时间值多少钱,当升级到Lv2...Lv3...时,我的时间是不是能够值更多钱。升级有时候是水到渠成的事(比如多少年从业经验),而更多时候是需要我们做出一些决策的,投资于时间,就能获得加速的成长。这或许是唯一的,不那么拼天赋、不那么拼资本也不那么拼运气,而能够稳赚不赔的投资方式了。
(2)我们要如何投资时间呢?
这个话题太大,或许只有像古典老师这样的段位才能说全说透,因此本文中只作提及,埋下一根思维的引线。我只能以自己为例,从一些小的、大家都能实践的“点”,来谈一谈:
精力管理
如果我们已经脱离象牙塔进入了职场,那么就应该做精力管理了。
以前我们或许可以适当的非主流、嬉皮士、流浪或者经常消遣,那是有象牙塔罩着,有家长买单的,那么现在这些精力都得收回来。如果说以前我们“感兴趣”就学什么,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对这些“兴趣”做优先级管理了,因为有些兴趣是即使耗费大多数精力也难有所成的。把这些收回来的精力,投入到真正能带来产出的领域上去,这就是精力管理了。
当然,为避免进入了功利化的怪圈,我们最重要的还是独立思考,我们是到底如何看待那些兴趣的。
付费学习
我们90后一代,是成长于互联网之上的。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习惯了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小时候也就是给网吧付点钱,后来在家上网,这笔支出也给免了。而现在各种公众号上信息爆炸,每个人都收藏了各种“XXX大全”、“马云说:XXX”、“XXX先收藏,随时看”,可收藏往往也等于埋葬。而且那些东西又过于碎片化,不成体系,很难实践,而“学—思—行”又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往往年初收藏了很多干货,可到了年底,我们还是年初的自己。
(3)我发现付费学习至少有三个好处:
让决定更加谨慎
我们对那些要付钱的东西,会变得谨慎,对于学习这件事也会更加慎重、更加认真,这有助于我们最终真正落地。
免去自己筛选的过程
公开上市的产品,不是对某几个人负责,而是对它的所有用户(千、万甚至更多)负责,质量远远高于免费模式下靠噱头圈用户的那些产品。
学习成体系
“学—思—行”三位一体。当然,真正落实到“行”还得我们自己努力和实践,按下不表。
说了这么说,我是不是该推荐一些付费的产品呢?不,因为上文已经推荐过了,广告得适可而止。而且,某款产品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只要我们真正想去投资时间了,就总会找到。
(4)投资关键:把时间投资在能超越别人的优势,而不是觉得什么能力有用就去学。
我在大学有很多学习目标:我喜欢音乐,于是我想学着弹吉他,后来我发现我只是喜欢听,而不是喜欢弹;我觉得掌握一门外语很不错,而且肯定有用,于是我想学英语,可其实我现在甚至很多年之内,英语都派不上用场,或者说远没有我把文案、设计方面的技能提升有用;我还想学很多很多东西,因为我总是看到别人:哇,那个人把英语学好了就财务自由了,好棒!哇,那个人弹吉他弹得好多女孩子喜欢。
其实这些都是陷阱,对于非天才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刚需,那往往是学无所成,还枉费精力的。兴趣也是刚需的一种,因为真正的兴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感,而不是为了跟风甚至提升逼格。
投资自己的优势,而不是投资自己的劣势(另一个说法,发展自己的长尾,而不是给自己补短板),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人,再谈那些提升逼格的作为消遣的学习。
3、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主题
古典老师提到他的一个朋友,他从投资人又转型到一家做教育的CEO,把事业(CEO)、爱好(教育)和家庭(育儿)很好的串联到了一起。还有我现在公司的CEO,他热爱足球,大学时就是足球队长,现在也很好的把事业(CEO)、爱好(足球)串联到了一起。
他们的事业、爱好全都是围绕着一个人生主题在运作(或者说协作,“事业”让“爱好”变现,“爱好”又让“事业”更加充满乐趣),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极佳的案例。
4、总结:
这篇文章,也是我的一次实践。我运用了电子静默的方法,将手机设为了飞行模式三小时,我运用了物理隔绝的方法,一个人在房间里学习充电,几乎没有外界干扰。
虽然错过了一个电话(快递)、6条信息(来自于朋友),但这些其实并不是损失:快递大哥“砰砰砰”敲门,帮我把东西送到了门口,他说我电话打不通时,我懵逼了,我电话明明是24小时待命的呀,等我坐回到书桌前看到手机时才明白过来,笑了,我这三个小时的学习里竟然第一次忽略了手机的存在。而且我向朋友们解释了我迟回消息的原因,他们也并不介意。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产出了一篇学习心得,并且在养成好习惯的道路上又跨出了一步。
Ps:话说,这篇文章,也是这段时间学习《金字塔原理》的一次实践。
感谢你花十分钟阅读我的文章,如果你觉得以上内容值得肯定,请“喜欢”一下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