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与老年慢性气管炎
《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篇例举了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其中部分章节的论述,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老慢支)的病机证候非常符合,应用其方药,施治于老慢支,效果良佳。例如:
第十五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十六节: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第三十五节:欬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前人对饮邪的形成,都责之肺脾肾阳气之虚衰,输化无权,内停为饮,饮为阴邪,得阳则化,用温药和之,是治痰饮之大法,正如赵以德说:“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又说“微饮而短气,由饮水停蓄,致三焦之气,升降呼吸不利也。”赵说三焦之气升降呼吸不利,实是指肺脾肾三脏为水饮侵凌,升降失其常也。第十七节一证而出二方,以方测证,各有所主。苓桂术甘汤治脾阳之衰,不能行水,水停不化而形成短气。尤在泾对此说得很明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脾肾阳气之衰,是导致痰饮病的内在因素,阳气虽虚,如无客邪侵淫,虽虚未必病也。《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所见,老慢支患者大都肺肾之精气先虚,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元气之根,肺肾气衰,卫外之阳气不固,易招六淫之邪的侵袭。如再加上脾胃不健,痰湿易聚,那就更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素有老慢支的患者,在呼吸道感染后,每会引起旧病复发或加剧。
老慢支主要症状和痰饮篇支饮相似。咳嗽、气喘、痰多,甚者倚息不得卧,而痰为其中主要环节,因为喘咳之因,都由痰起。痰有湿痰,风痰,寒痰,热痰之分,在形态上,风痰、寒痰较为稀薄,故又称之为“饮”,湿痰、热痰则较为粘厚,在辨证施治上是有区别的。老慢支见证以风痰、湿痰、寒痰为主,在继发感染时,则有热痰见证。
为什么强调六淫外感对本病的影响,特别是风寒湿邪之侵入,会引起慢支的发作呢?因为六淫之邪对气管黏膜分泌的影响,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体受了风寒湿邪后,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肥大,痰涎的分泌增多。暑、燥、火三者可以引起黏膜干燥,所以老慢支患者一般在夏令小康,而在冬季则发作。如果我们掌握这些规律,对本病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临床所见,老慢支患者平时以湿痰见证为多,发作时多寒痰见证。其痰色白清稀如泡沫状,痰越稀薄,越不易咳出,因此不宜应用促进分泌,稀释痰涎的祛痰药物,也不宜用润肺止咳药物。《金匮》痰饮篇所列几张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都具温肺化饮,健脾燥湿作用,在寒痰、湿痰见证时,是常用的方剂。
对待喘咳痰多问题,应采用“因势利导”、“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涎的来源;“畅流”就是增加祛痰作用,分泌减少,咯吐爽利,气急胸闷就会缓解。
此外,老慢支容易继发感染,须引起重视,症状为吐脓状痰,伴有发热气急咳嗽。属于“风温”范畴,治宜辛凉解表,清肺涤痰。轻症用银翘散加前胡、桑叶皮、黄芩、蒲公英、鱼腥草,莱菔子等。重症用麻杏石甘汤加牛蒡子。前胡、银花、连翘、芦根、僵蚕以控制感染,待症状缓解后,再与清肺祛痰之法。
老慢支引起继发感染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正气虚,抗病力减退;二是痰涎蓄积,促使病菌的繁殖而以后者为主。
总的来说,本病治疗原则:一是“治病必求其本”。何谓求本?不是见咳止咳,见喘平喘,而是“追本求原,审因论治”,二是发时治表,平时治本,两者都必须依据辨证施治法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执一不变。
我于缓解期常选用丸剂为治,便于服用,而且药效稳定,常选用的丸剂是:“肺脾气虚,痰湿内盛者,用六君子丸;肺肾两亏者,用金水六君子丸;肺脾肾同调,用党参养荣丸;肾阳虚水饮上泛,用肾气丸;肾阴虚气不摄纳,用七味都气丸;卫分不固,用玉屏风丸;气血两亏,用十全大补丸;阴阳气血益亏,以阴虚为主者,用河车大造丸。
老慢支的预防问题,首先要防止伤风感冒,平时注意气候的变化。《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极有理的。
在气候骤冷,外出冒风着寒时,随带少许干姜片,在口内咀嚼嚥下,能够起抗寒祛痰作用,但本品辛温,偏于热象者不宜。
此外,在大椎穴,肺俞穴拔火罐,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附带用方
(一)宣肺泄风汤:适应呼吸道感冒初起,咳嗽鼻塞,喉痒痰咯不利,苔,脉浮数。
荆芥、防风、前胡、牛蒡子、百部、白前、紫苑、甘草、僵蚕、蝉衣。发热无汗加豆豉、苏叶;舌红偏热加芦根
(二)温肺蠲饮汤:适应老慢支发作期寒饮见证者。
桂枝、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苏子、白芥子,前胡、当归、生姜、喘息严重加麻黄,杏仁,汗多加白芍。
(三)清肺定喘汤:适应老慢支发作期伴有痰热见证者。桑叶皮、牛蒡子、前胡、麻黄、杏仁、甘草、芦根、苏子、枇杷叶、僵蚕、蝉衣、半夏。肺气虚者加南沙参,痰多加莱菔子,远志,伴有发热加连翘,银花。
干咳证治
秋燥咳呛,以及阴虚痨嗽,每见干咳无痰,喉痒,胸痛,咽干,失音等症,二者证治的区别点是:秋燥咳呛,外因是秋凉束肺,内因是肺虚伏热,感邪之后,易从燥化,见症多咽干唇燥,喉痒、鼻干、舌质红而苔薄白,脉细带浮,治宜辛凉透泄,余常用桑菊饮加沙参,麦冬、白前、牛蒡、蝉衣、甚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阴虚痨嗽而致干咳,每伴潮热盗汗、颧红舌燥、手足心热,舌光红,脉细数等一系列阴虚证候,如结合病史不难分辨,治宜养阴清肺,润燥宁嗽,药用南沙参,天冬、麦冬、生地、川贝、百合、百部、紫苑、桔梗、甘草、杏仁等;但肺痨患者,一般肺卫不固,易感外邪,感邪之后,咳必增剧,如标本固病,可于前方中参用蝉衣,制僵蚕、牛蒡、前胡、桑叶等轻清宜肺,不宜用辛温解表,恐伤其阴。
临床所见,除上述二者外,不少干咳患者,是由于外外感风寒所致。盖风寒初感,肺气失宣,痰必稀薄,不能上运,虽喉痒甚剧,但每咳呛无痰,或咽干隐痛,甚至失音,其证以春末冬初时多见;也有因炎暑露卧受凉;或劳动大汗之后,骤然冒风;或暴饮冰水所致,若不详加分析,误投养阴润肺,宁嗽止咳之品,每使邪都不化,迁延不愈,而成久咳。对此类干咳,治宜宣肺涤邪。
多年来临床见到这种干咳病例较多,兹举例于下。
(例一)蒋X,女,63岁
初诊:五年来断续干咳喉痒,每于气候转变则发,近两年发作更甚,日夜咳呛不止,尤以夜间为甚,渐止胸痛气逆,纳呆神疲。曾服用中西药物无效。望诊:面色萎,消瘦,苔薄白,咽微红。脉细輭带浮,乃风邪蕴肺,失于宣达,肺气清毒失行,痰涎稀薄,不能上运,故干咳无痰,拟止嗽宣肺达邪,佐以温化。
荆芥6克百部9克甘草3克桔梗3克前胡9克陈皮6克蝉衣3克制僵蚕9克
半夏9克枇杷叶9克南沙参9克干姜3克(五剂)
外用拨火罐疗法,取穴:肺俞、大椎
二诊:药后咳嗽喉痒见减,略有痰涎咯出,胸痛已止,食欲增进,苔白化,脉细缓。仍守原治。原方干姜减为2克(七剂)
三诊:喉痒,干咳已止,精神好转,苔化,脉缓,原方干姜减为1克,续进七剂以巩固疗效。
(例二)周XX,男,25岁
初诊:六年前因感冒而发热咳嗽,未予及时治疗,以后在春秋季节气候转变则发,近二年发作更甚,今天秋咳已月余,喉痒无痰,胸闷而痛,用多种抗菌素及润肺止咳剂无效。以往无结核病史,苔薄白,舌质不红,脉濡浮。辨证为风邪客肺,未得宣达,痰湿痹阻肺络,肺气失宣所致,拟于止嗽散加减,宣肺达邪,温化伏寒。
荆芥9克蝉衣3克僵蚕9克半夏9克陈皮6克百部9克紫苑6克甘草6克
结根3克干姜3克(五剂)
二诊:药后咳嗽多而爽利,喉痒胸闷改善,苔化,舌转红。伏寒渐化,是佳象也。拟清肺豁痰为治。
南沙参12克桑叶9克蝉衣3克前胡9克甘草3克桔梗2克干芦根15克
杏仁9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冬瓜子9克百部9克制僵蚕9克(七剂)
(按)上述靓丽干咳患者,都有多年病史,每于春秋季节气候转变复感外邪则咳呛更甚,其症干咳喉痒难忍,胸闷两痛,咽微红隐痛。余断为外感咳嗽,失于宣肺所致,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辨证:
一、患者平素体质尚好,无结核病史,病多起于伤风之后,其发作也于气候因素有关。
二、干咳日久。但无潮热盗汗等阴亏现象,也无口渴,唇燥喜冷饮等燥热之象。虽见咽红隐痛,乃咳甚充血所致,于阴虚痨嗽及秋燥的咽痛迥异。
三、虽多年宿疾,但脉象无显著变化,未见细数或弦数之脉,苔薄白,舌不红燥。
依据上述几点,可以断为客邪郁肺,失于宣达所致。大凡咳嗽成因,除痨嗽外,多不离外因,尤以客感风寒为多见。盖肺为娇脏,不耐邪侵,风寒外束,痰湿内生,受寒致咳,痰多稀薄,不能上运,痰尤薄,咳尤甚而不利,温化寒饮,促使寒邪潜化,痰涎转厚,咳即爽利;另一方面,久咳之后,肺气必伤,用药须顾及肺气,如例一年龄较大,干咳多年,虽有伏邪,但肺气已伤,初诊用止嗽散加干姜、半夏、蝉衣、制僵蚕以宣肺温化,佐沙参顾及肺气。二、三诊伏寒渐化,则干姜剂量逐步减少。例二初用温肺涤邪为主,药后咳较爽利,痰多色黄,苔白化而质转红,乃伏邪外达,寒从热化,改用清肺豁痰之治,药随病转,未可执一不变。
伤风咳嗽虽属小恙,但治不合度,每致久咳不止,成为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等疾患,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祖国医学治咳很少直接用止咳药。其所以奏效者,在于追本求因,审因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