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常年混迹在虚拟网络的资深冲浪选手,看到这个话题时也暗暗动了动键盘留下一段黑黑的字影,父母对我们性格影响究竟怎样,相信每一届的网友都想狠狠的敲上一段文字。
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和经历有关,所有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你,你的所有需求,你的所有期望,都是曾经你经历的没有得到所以你现在渴望得到,在所有经历中总的也会分为童年阶段、青少年阶段、成人阶段。而童年是我们在父母给予生命的第一个人生阶段,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初的形成也在童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尽管童年离我已十多年,但幼时的事儿我仍记忆犹新,我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打我记事儿起,我的家庭就是一种破裂的景象,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几乎从来不在意我幼小的目光,记忆最深就当选我六岁。
我那时正读一年级,父亲是一个资深烟草行家,合着现在抽了近二十年的烟,因此我现在对烟极度憎恨,依稀记得在那天早上,我爸起床就让我去给他买烟,而那时我正到了去学校上课的时间,同村的邻居孩子等我和他们一起去上学,一年级他们从来没有送过我去学校,我不愿去,他当着几个孩子的面发了疯的打我骂我,以至于现在我的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同村的孩子去上学,他们也不愿和走在一起。这种状况直到我长大到现在也没有改变,依旧不愿与人过多的交流,沉默不爱说话。童年在我眼中就是父母不断吵架,我逐渐沉默的阶段,也就养成了现在骨子里的自卑。
每个人都体会过自卑感,自卑感是在相互比较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低估自己的情绪体验,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真正让我们深受困扰的其实是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创始人Adler首先提出了自卑情结这个概念。他认为,自卑应该被分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如果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一直纠结不清就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情结。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一书中指出,原生自卑诞生于我们的孩童时期它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比如,父母总是喜欢打击、责骂、贬低孩子,并不断放大、重复孩子的缺点,他们最喜欢把自家小孩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在童年早期就形成一种自己处处比不上别人的自卑感。
这种骨子里自卑感会伴随孩子着的一生,也就永远的笼罩在自信的人的光环里,退缩害怕比不上别人,也就在那时形成了对环境对人的看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慢慢的形成。
在我后来的生活里,不断的认识接触,那种自信阳光豁达的往往都是家庭和睦父母温和的人,父母给了孩子温和的照顾会大大的增加他们的自信心,那种能和父母有说有笑并且能大大咧咧的开玩笑的家庭氛围真的让人羡慕。
我想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不说还好,一说便是一生,因此,希望那些如我一般的人能得到这个世界的温柔、善待,并能如我一般积极乐观的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