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焦点解决第285天分享(2019.6.3)
01
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诺奖文学奖领奖台上,深深缅怀自己的母亲,回忆了自己儿童时期与母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莫言坦露心声:母亲是此刻我最想念的人。
可见,母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是多么高大,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他曾经用三个词语评价母亲:善良、坚强和宽容。
莫言的母亲不仅让莫言成为文学巨星,莫言的大哥、二哥也都颇有建树,有所作为。
我们知道,孩子在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02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但胡母的和善并不代表无原则地纵容宠溺孩子,恰恰相反,胡母管束胡适最严。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她会私下让孩子罚跪,和孩子说理,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我的母亲》里,胡适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03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则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则全家焦虑。母亲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供氧机。所以,当你教育一个女童,你教育的其实是整个家庭。
如何做个合格好妈妈呢?
首先,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角色。
有个美国心理学家做个一个实验。把一只小猴子放在一个实验室里,里面有两只假母猴,一只身上带着奶瓶的铁丝猴,一只用毛茸布的猴子。研究人员发现,小猴子饿的时候,跑到铁丝猴身边吃奶,吃饱之后马上跑到布猴子那里依偎着母猴子。
因此,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更多的是需要温暖的陪伴,温饱是最低的生存要求。所以,当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给于温暖的陪伴,显得更为重要。
04
母亲的情绪稳定对孩子至关重要。
孩子分不清妈妈的坏情绪哪些跟自己有关哪些跟自己无关。所以,妈妈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提醒自己: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
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当妈妈一会对孩子赞赏有加,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爱,一会对孩子大声呵斥,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讨厌,孩子长大后戒备心重,变得极难亲近。
一个喜怒无常的妈妈,也养不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
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
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
所以,母亲的情绪平和,即便物质不那么富裕,孩子也是快乐的。
老舍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里充满情感地叙述了母亲的一生,他说母亲给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他说:“母亲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采取和平的态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