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路飞出差上海,顺道来了嘉定,我们一起聊了挺多。这次聊天,偏向于他过来取经,所以记录较少。现结合聊天内容,以及个人发现,做以下总结。
1、彼丽与云集
彼丽自从入驻云集以来,就慢慢弱化了其他电商平台的投入,重点攻云集。从路飞聊到的信息,云集入股30%到彼丽的子公司,即杭州彼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企查查,的确有查到相关信息,只不过比较错综复杂,需要一点点去剥离。而从加菲朋友圈也能看出,云集创始人肖尚策与加菲有一定的朋友关系,交情尚可。通过以上分析,彼丽与云集不仅有私教,还有股份关系,这就解释了加菲为何会弱化彼丽在其他电商平台的投入,而集中发展云集。
从彼丽在云集的产品可以看出,彼丽重点做的是足贴,一共有3个sku。从评价来看,这3个sku的评价数并不是特别高,最高的为8万,其他两个评价总量分别是近2千和近3千。从之前了解到的彼丽的体量来看,这些应该是新的sku,老sku有可能因为好评率的原因而下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馈,彼丽足贴的销售额,主要靠活动,而非日常销售。足贴之外,彼丽的艾灸贴销量也还行,其次就是泡脚药了。从搜索来看,彼丽的艾灸贴取名为艾热灸,关键词并不写热门词艾灸贴,这反馈出该产品是由活动出量,而非日常搜索。云集卖艾灸贴的卖家,也是极少。而泡脚药跟足贴一样,属于彼丽垄断的产品,目前不知道该品类自然流量占比有多少,只能凭直觉猜测,自然流量并不大。
2、彼丽的体量
按照路飞之前透露的信息,以及厚德汉方给到的生产数据,彼丽在高峰期,一个月大约有30-40万盒的足贴销量。但是近期销量下跌严重,月销量只能达到3-4万盒。如果数据属实,那对供应链和运营的考验,将是巨大的。
通过与路飞的聊天,也能感觉得到他对这种考验的恐惧,所以他对社交电商有一种天生的不信任感。对于这两个考验,分析如下:
供应链考验。按照路飞给到的信息,彼丽供货给云集的足贴,只是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加了五六块钱而已。如果按照月销30万,那彼丽的产品毛利也能达到100多万。如果能控制好运营成本和公司开支,盈利还算是可以的,属于薄利多销。但是,现在的关键点是库存风险。一般来说,品牌方需要备2-3个月的库存。如果体量巨大,而销量急剧下滑,那么对品牌来说,这将是一种灾难。以彼丽为例,假设足贴进货价是20元,供给云集是25元,2个月的备货60万盒,总成本是1200万,总毛利是300万(注意,是毛利,非净利润)。这意味着,一旦出现销量急剧下跌,滞销的成本将远远高于毛利。这也是路飞之前不断提到的,做云集,库存控制不好,可能就死掉了。
运营上的考验,也是严峻的。当你按照30万盒/月的量来匹配运营团队的时候,你的成本可以被利润所覆盖。但遇到销量急剧下跌,除去成本居高不下之外,团队士气也会遭受巨大打击的。急速成长,往往会掩盖经营管理的各种问题;急速下跌,则会放大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如果团队抗压能力不足,可能会出现军心涣散,核心人员大批离职的现象。彼丽在天猫的溃败,就引发了公司急速萎缩,从近200人的公司,在2年的时间里,减少到30多人。
3、云集的POP
云集开放了POP,允许大家一起入驻。这个与京东以前很相似,先做自营,再做POP。但这种相似仅仅是表面的,底子里并不相似。京东是做自然搜索起家的,而云集则是靠活动起家的;京东的用户群体是高质量高粘性的,云集的客户群体是社交属性低粘性的。客群一会分析,先分析平台卖货模式。我在2013年开始做京东。因为做1号店的时候,主要业绩是依靠团购活动获取,所以我在做京东时,是没有自然搜索概念的,都是去开发活动资源。但是我失败了,京东做了2次都没做起来。直到2014年,我发现有人每天刷单,才知道原来刷单可以提升自然搜索排名,可以获取免费流量。从此之后,我就开始研究排名,直到现在。但是从目前分析云集来看,它主要是靠平台活动才有销量,日常搜索几乎可以忽略。这类平台,和聚美、乐峰、美丽说、唯品会等很相似。但这些平台现在做得都不好。所以,我个人估计,云集入驻POP意义不大。当然,这仅仅是个人估计,具体的还有待考察。
4、云集的客群
上一点提到,云集的客群其实是通过社交来获取,这种客群本身不具有高粘度属性。路飞对社交平台的担心,也反馈出一些问题。不过,他是觉得,客户不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平台手上,所以感觉不放心。在我的角度来看,客户掌握在谁手上不重要,我们品牌商本身不具备维护客户的能力。我关心的是,客户是怎么进来平台的。如果客户是因为你的服务体验好,或者产品质量好而到来的,那平台本身是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但如果客户是因为你搞活动进来,或者是因为拉新有佣金进来的,那就陷入巨大麻烦了。聚美和唯品会在早期发展的非常好,因为他们会打广告,会做活动,但是随着假货问题的爆发,现在都遭遇到了长久下跌中。淘宝天猫靠服务体验和丰富的产品线,京东靠产品质量和物流体验,所以能做得长久。聚美以前的送货速度其实也很快,唯品会也有自己的物流体系,它俩的客户体验也不差,但最终都败在了产品质量上。
基于此,我觉得云集如果不能在产品体验上给客户一种独特的定位体验,可能也做不长久。
5、云集的上市
云集上市,现在光环很大。云集也在不停的利用上市的形象,到处做公关。但我觉得上市没什么了不起的。当当网上市了,现在不死不活;聚美上市了,现在陈欧基本不务正业了,活着跟死了没区别;唯品会上市了,但现在存在感越来越弱;美丽说与蘑菇街合并,后来上市,但是现在也没几个人用APP……上市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发展,也有可能是为了圈钱。不管出于哪种,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力,终究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大家会因为你新鲜而追逐你,同样会因为你老旧而抛弃你。
6、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在这两年如火如荼,先有拼多多破3亿用户后上市,后有云集涉嫌非法多级直销后上市。但是,社交电商其实并不新,一样是搞活动做低价,一样是建仓库自营发货。唯一新鲜的是流量的来源。社交电商的流量来源,多数是通过拉新有佣金获取的,这种佣金,有些是像贝店这类型,你开店拉客买东西而获取;有些是像拼多多,你拉人来注册账户,我给你超低价买东西。这种玩法,归根结底,都是通过比较高的让利,吸引客户帮你拉新。瑞幸咖啡也是如此,通过免费的方式,让大家不停的拉新注册账号。但这些客户能不能留下来,是由平台本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决定的。
从目前来看,能把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做到极致的,只有阿里和京东了。当然,拼多多有可能通过市场差异,来实现长久发展。这一块的市场差异,主要是指小县城或农村的市场,他们不在乎产品品牌和质量,只在乎价格。但是,淘宝和京东也在不断的下沉。有的舆论说拼多多狙击淘宝京东,我是觉得过于抬举拼多多了。拼多多能否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而不是看“砍一砍”的拉人头注册用户数量,即便突破3亿用户,但是月活用户能维持到多少呢?还不知道。
所以,从公司战略层面来说,社交电商属于一个阶段性产物,现在的确很疯狂。我们可以去抓这个风口,但这个需要我们有足够强的对接能力,去获取社交电商的活动资源,而不是去深耕运作,做搜索排名。也许我们能获取阶段性成功。但公司的主业,还是以阿里和京东为重。
顺便提一下以前的网红经济,直播电商,内容营销,其实都是一些当时的热点。抓住这些热点,的确会有一波大销量。但是这些都不具有持久性。是否要去抓这些热点,就看公司是否有充足的运营资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