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有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总流传着一种“养老”的传统思想,那就是“养儿防老”。很多人认为,自己养的孩子未来绝对会为自己负责,所以作为父母,只要好好依靠他们去“养老”便好。
要说这种思想有它的可取之处,它的确有可取之处,至少孩子和父母有着血缘关系,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讲,孩子都要为父母年老后的生活去负责。
但是,凡事总有两面性,既然其有可取之处,那么它必然有不可取的地方,那就是这种想法忽略了外在生活物质水平压力的变化,以及孩子本身的能力及愿想。
如今,多数未婚的年轻人都承受着“车贷”和“房贷”的压力,尚且需要父母的打点。等他们成家立业后,他们能养活自己,养活这一家子人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应该说,大部分人的能力已经到了一个“极点”了。
生活很残酷,也许我们都不愿意去相信。那么,当他们都自身难保时,作为需要“养老”的五零后,六零后,只能是半倚半靠,步步为营了。人到六十,不能一昧地看着前方,还应该给自己留几条后路,如此才能有备无患。
守住养老金,展现自身底气
有人曾说:“人这辈子都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到底怎么负责?就是你前半生为钱打拼,而后半生则让钱为你负责。”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这一辈子不管去到哪个阶段,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就像年轻的时候,遇到困难时只能自己自救;就像中年的时候,身处最迷惑的境地只能自己走出来。
而人到了六十岁,难道就要放弃如此的“自救自渡”的能力吗?曾见过身边的许多老一辈,他们既对孩子放心不下,又怕他们养不活自己,唯有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他们,让他们替自己打理,让他们替自己去安排往后的生活。
曾见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对父母看到孩子没买房,也怕他养不起儿子女儿,便把他们的退休金和一辈子的积蓄都给了他,让他好好生活,既照顾家庭,也照顾他们俩老人家。
可是,到了后来,当这对父母想去旅行,想去买一些生活用品时,非但连钱都拿不出来,去问孩子拿,孩子还说他们没有“同理心”,不懂得为后代着想。听到这里,这对父母也就后悔了,不是后悔让孩子去养自己,而是后悔自己没了底气,处处遭人气,看人脸色。
钱是什么?就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依靠和底气。靠水水会流,靠树树会倒,靠人人会跑,唯有靠自己,唯有靠自己赚来的钱,才是最可靠,最有安全感的。
人到六十,你的钱就是你的底气。人人都会给你脸色看,包括你的孩子,因为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做到完全“忠诚”。唯有钱,它没感情也没笑容,只有一片忠诚。
儿孙之事少操心,儿孙自有儿孙福
为何人到了一定年纪总会为了孩子的事儿而担忧,以至于耽误了自己的“养老”呢?其实就是人对于后辈的过分操心,前怕虎,后怕狼,把一切都想得太糟糕。
做一个假设,倘若他们过得真的不如人意,在事业上真的毫无建树,作为父母,难道就能真正地帮助他们吗?也许给些钱是可以缓冲一时的,但能缓冲一辈子吗?
俗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面临的问题,有些问题只有他们自己能解决,而作为父母这一辈的任何人都解决不了。就像他们自己的生活,难道父母真的能“保”他们一辈子吗?他们的日子,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
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话说得不错。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这棵树经受风吹雨打后,倒下了怎么办?难道还要八九十岁的老父亲老母亲去再次种植吗?肯定是不可能的。
你能教他们种树的方法,却不能帮他们种树;你能教他们走一条怎样的路,却不能帮他们走路。树是他们的,路也是他们的,他们自然会有办法去种,去走。
很赞同一句话,那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船到边上了,也就能靠岸了。而人到了六十岁,倘若能把这份心放下来,非但自己的“养老”有了保障,更能造就“独立自主”的优秀家风,何乐而不为呢?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孩子学会“自救自渡”,那他们就有了生存的能力,就能赚更多的钱,也就能更好地“养老”。就算赚得少,他们能“自保”,而自己靠着一生的积蓄也足以“养老”,谁也不依靠谁。
保重身体,守住健康
要说“钱”是养老的生活物质保障,那么“健康”则是一道桥。桥这头是忧心贫困,而桥那头则是微笑富庶,同一条河,同一道桥,因为“健康”的走向不同,也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穷和富之间只隔了一道界,这道界就是一场病。”
这句话很刺耳,甚至让人心寒,可它却说出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况。钱没了可以再赚回来,可健康没了,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人到了一定年纪,最重要的不是要为后代忧心,而是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因为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现了问题,要忧心的不仅是自己,更是那些艰苦奋斗的后辈们。
生活不易,自己生活不易,他们的生活同样不易。但是,倘若拥有了健康,你也许不能富甲一方,但至少拥有了全世界。
身边很多的长辈,一到晚饭后就去跳广场舞,只要能走能跳,他们都去,为何?因为人这辈子其实很简单,能吃,能睡,能动,能跳,便是人生最高级的幸福。
有“健康”就是高价的“养老”。那么,什么是“养老”?抛开通俗意义上的理解,给它一个新的定义,那就是让本就年老的身体越养越年轻,越养越自在。也让本就沧桑的心回到本初,让岁月重新流转,重活一遍“人生”。
人到六十,其实重点不在于“养儿防老”,而在于自己是否能养活自己,惠及后代,甚至减轻他们的负担,也重新拾回往日的时光,让自身健康,让未来喜乐,让岁月无忧,让余生安好。如此,便是最好的“养老”。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