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芦苇就在我住的小区南边。一排排、一行行挺拔高大的杨树象哨兵一样守护在长约十里的湖堤四周,初来乍到的人谁也想不到高高的堤岸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芦苇!
这一片芦苇在《济宁直隶州续志》中记载到:马场湖在州西十里,周约44里,水域540顷。据《济宁市郊区水利志》记载: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二十年),开挖由济宁至安山入济水济州河,沟通济、泗以便漕运。公元1441年(明成祖永乐九年),再开会通河(元代称会通河和济州河,明代通称会通河)。由于蜀山湖弃水,经湖东冯家坝滚入济宁西部的沿运河洼地形成马场湖。
由此可见,马场湖也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了。当时人们在这广阔水乡,植苇栽蒲,养鱼喂鸡,湖内苇叶青青,岸边杨柳依依,加上摇橹声、短笛声、歌声,好似世外桃源,人间胜景,特别是红阳西下时,烟波浩渺,渔歌阵阵,"西苇渔歌"就此得名,马场湖也被人们称为济宁西湖,成为古任城八景之一。
明代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徐标回家祭祖,畅游马场湖,兴致大发,写下了有名的《安居西湖记》,充分描述了马场湖西苇渔歌的风光景致,文章中写道:滨河有湖曰马场,古任城之西湖也,潴水济运,以防胶舟。"然则之,湖也萃千山之秀,撮万有之奇,尽态极妍,洞心豁目,洞庭、彭蠡何多证焉!"……徐标的文章让我的眼前仿佛看到那些荡起阵阵涟漪的湖水,仿佛看到微风中芦苇摇摆起柔软的身躯,好象在轻歌漫舞的水乡风光,读罢文章,一种寻古探幽的念头油然而生。
徐标,字准明,号鹤洲,万历举人,天启进士,崇祯时,累官兵部侍郎,兼巡抚保定,福王朱由崧时,赠兵部尚书。这位从济宁任城区安居镇东西街村走出来的文武全才,就出生在老运河南岸。当我来到徐家祠堂想更多的了解一下这位安居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时,可大门紧闭无人应答,只有门前刻着"大明"的石碑,仿佛在告诉来访者历史的久远与沧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徐标移驻真定,抵御李自成围攻时,不听劝降,仍然奋勇杀敌,不幸被手下中军谢加福杀害,后人有诗赞曰:
流贼遍地起苍黄,
大难来临处处降,
惟有徐标挥利剑,
留得浩气与天长。
数百年来徐标英勇无畏的形象永留史册,而那篇《安居西湖记》更是让马场湖声名远扬,文人墨客们呼朋唤友,纷纷相约来欣赏西苇渔歌的风光,更多的人来马场湖钓鱼划船,捉鸟捕虾……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碧绿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马场湖成为古任城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时光荏苒,岁月悠长,风情万千的马场湖在岁月长河里是否依然还是那个模样?
辞别徐家祠堂,跨过安居老运河桥,沿着一条乡间小道,第一次踏上湖堤,我看到了那一片芦苇。夕阳下,深秋的芦苇黄绿相间,浩浩荡荡的芦浪翻滚,自有一番不能尽述的美和震撼。这些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芦苇随风而动,似乎在展示那曼妙的身姿,更象欢迎我这个迟来的游客!当我急切的沿着湖堤去寻觅那浩渺的湖水,去听听那悠扬的渔歌,可是,水在哪里呢?
据了解在民国时期由于大运河河道堵塞,水源减少,马场湖渐渐失去运河水柜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整治和改造运河水系,1959年开挖了梁山至济宁段的京杭运河,称梁济运河,在济宁地区开展组织的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旱、涝、碱综合治理,将湖水排入河内,平堤造田,种上了小麦、水稻,从此马场湖退水还耕,昔日的湖面现在己是麦苗千顷滚滚浪、沃野百里稻花香的景象了。而脚下的环湖大堤就是在大会战中筑土为堤,留下了这一片芦苇,让我们还能看到西苇渔歌的遗留风姿。
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展,西外环在马场湖东临穿过,太白楼路依湖堤西延,与济宁经开区、嘉祥县连为一体,在湖的周围,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豪德商贸城,聚源食品城,美恒汽贸城,中兴智慧产业园,中科智造产业园,济宁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一座崭新的运河新城己初具规模,呈现在那一片芦苇周边!
我现在就住在相距马场湖数百米的地方,闲暇时,最喜欢走上湖堤去欣赏芦苇,总是遥想西苇渔歌的往日风彩,感受那些亦柔亦刚的芦苇在沧桑岁月中蓬勃生长带给人的启迪和美!尽管那一片芦苇现在成为济宁电厂的煤灰沉淀池,但是丝毫不影响芦芽吐翠,芦花飞扬,芦浪起伏,更有成群的野鸭、水鸟在芦苇丛中繁衍生长。每当有人靠近,总是惊起成百上千的水鸟飞向天空盘旋着、鸣叫着!而在湖堤外边,济宁西外环高架路施工现场的钻机声,安居大道推土机的轰鸣声,以及位居全球第三大的运河天文馆奠基开工的礼炮声,汇集成新时代最嘹亮,最动听的歌声,在马场湖的那片芦苇上空飘扬!
作者简介:
朱守文,笔名文搏,网名浪漫我心,济宁任城人,酷爱读书,喜欢用镜头留下所见所闻,更喜欢用文字记下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