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签文化
请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农村妇女”,接下来的画面是什么?一个女人,洗衣、做饭、织布、结婚、生娃、下地干活、伺候公公婆婆,最后,入土为安。一个“标签”,就把这个人给束缚了。似乎,把她的一生描述一遍,只需要寥寥数笔。“我站在流水线前,把我的人生都想了一遍,发现才过了五分钟”一位流水线工人,在视频弹幕中写道。
为什么?我想可以用“平凡”来形容二者。
但是,本篇的主题并非如此。视频的主人公:刘小样就是固有印象中的一个异类,相比于喜欢循规蹈矩,按照以往的、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她选择了诗和远方。
“我宁愿痛苦,也不愿麻木”,全篇的点睛之笔,让很多网友产生共鸣。“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因为生活太过平淡,所以我觉得土地也是平的,而表面越平静她的心里越不平静。
她甚至不接受女人,尤其是农村女人,就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自己妻子、女人、妈妈的角色。她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做饭就做饭、洗衣服就洗衣服的木头人。她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有知识,有思想,有眼界,希望她能超越自己。实质上,这是她对自己的希冀。是她希望能先做自己,再做其他的角色,这是她人格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与悸动。她所追寻的是自由,她所需要的是解放,这包括她自己的,也包括环境的。
回到主题,作为旁观者,我被标签文化深深的迫害着。面对刘小样,只会以农村妇女去对待,认为她在思想上会是所谓的“低俗、愚昧”,从而在这个视频之初,就认为她的思想觉悟应该没我高,也许是有我对“知识分子”这个标签的自傲,但看完视频后,发现,她“等闲平地起波澜”,在一个充斥着平凡的生活氛围中,选择了远方,在围城之内选择了围城之外,至少这份勇气,值得一份肯定。
作为经历者,我也被标签束缚着。“河南人一定会种地吧”“华政人法学一定很好吧”等等,在此捞到一下,之前我可能觉得,这个氛围、周遭环境给不了我支持,然后怪罪于客观环境,像隔壁班老师是优秀教师,所以成绩没有隔壁班好;他家有钱,资源多,所以我没有他优秀。直至大学初,我都在这样想。
但,经历了近一年的迷茫,我发现,原来是我固步自封。一位学长告诉我,“能在同一所学校,差距就不会太大”。会不会,是因为我身处深渊而享受深渊,不去思考解救之道。后来上了《菜根谭》,老师讲到,人一辈子做的事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内心。当我跳脱出来,发现除了这个信息社会,信息的冲撞,还有自己的妥协。
二、社会化与社会流动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得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一句话,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从这个角度看,好像刘小样的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的社会化是失败的,她在农村这个文化空间中,并没有被驯化。“小时候就努力读书,后来没有书了,就开始去看电视”,她深知知识改变命运。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刘小样不仅心向旷野,她的眼中也满是旷野:“夏有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她的心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觉醒。
于是,我们看到了刘小样第二次的社会化,一双儿女上学之后,她得以抽出身来,她明白,她需要出去走走了,往后的日子里,从在别人家的农田里帮忙干活到县里商场说普通话的促销员,再到贵州和朋友一起合伙卖化妆品,刘小样的步伐越走越远,心也越来越不安分。
可是,一次次的铩羽而归,她终究没有找到她想要的生活。
这是一次失败的社会化,即便她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围城之外,她也没有快乐。她有埋怨,也有不忍。16年左右,因其婆婆的病倒,她回来了乡村,这个她无数次想逃离的地方,但,社会化终究成功了,她把书都收起来,烧掉了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学会了打麻将——这些在以前她是不屑于去做的。
让我们停下续写,回到现实。米兰昆德拉写道:“杀戮伟大梦想的时候,总是会流很多血”。杀掉那个渴望乡村之外、拒绝平庸的刘小样的,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这个社会吧。当她无数次来到了西安的城楼上,可能最开始感受到的历史的厚重感消失了,梦想的神秘色彩不见了。当她找了份电子厂的工作,从最开始满怀希望的整理好床铺,信誓旦旦的要干出一番业绩,而后按部就班的起床、工作、吃饭、洗澡、睡觉,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她发现这样的生活好像和农村的妇女无异,差距可能只是在变成了“电子厂的妇女”?或者“西安城中的妇女”?她现在痛苦着,但仍然思考着,“宁愿痛苦,不要麻木”,实现了她当时的诺言。
究其原因,让我暂时怪罪于这个社会,这个所谓的追求个性化后产生的标准化社会。在现在,几乎你可以看到每个城市都有高楼大厦,郊区都有电子厂、食品厂、服装厂;可能都有个文化广场,有个小吃街,有个小区叫“阳光花园”,似乎城市的发展,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成本最低,最“流行”的那种方式。好处是一个人的居住转换成本很低,搬家后生活方式基本不需要改变,能够让“机器”更快的运作;但坏处,也明显,好像人失去了个性,整个人生都被安排好了。
社会是如何形成这样的呢?我妄言,可能是资本运作。从最开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我们的三观被此而改变、塑造着,“电子厂虽然难受,但是挣钱啊”“这年头,钱才是第一位”,我想,在资本没有涌入之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可并非“钱”为道理,面对社会洪流的改变,我想,自保已难,何求共生。
三、“共鸣”
为什么这个视频会火?会在《半边天》众多视频中脱颖而出?可能就是因为它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刘小样。
这里我想提到的一个社会现象是,“贩卖焦虑”,也就是在这个信息社会中,营销号通常发的内容。譬如“大家现在不养生,之后就要‘养医生’”等,这些虽然一眼假,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会信以为真,然后广而告之,进而形成一股“潮流”,改变人的想法,塑造人的观念。
当然,信息社会的大量信息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近期,高考采访中,有位“黄帽子叔叔”火了,因为他是普通爸爸的缩影,无意间露出的那个眼神,可能让无数网友看见了自己的父亲吧。实际上的效益,可能就是某些慈善家,联系到黄帽子叔叔,给予经济上的支持,长久看,正值父亲节前,可能会掀起一场孝敬父亲的热潮,总之,我认为这个视频的正向效益是大于负向的。
社会瞬息万变,但愿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