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马宏杰算不上是一个顶尖的作者,我所认为的顶尖作者,应当具备强大的煽动性和感染力,一分感情,要写出十分的效果,如同煽动一场革命般全方位调动读者的情绪。
马宏杰显然不属于这个行列,他的行文平静得如同一块石头,不管你将其放进花丛中,还是丢进大海里,石头始终是石头。
《最后的耍猴人》,你听听这书名,多么有情怀!不管是人与猴的关系,还是耍猴人与观众的关系;不管是苦难的生活本身,还是马宏杰10年如一日的跟拍;不管是这个行业的没落,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这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大书特书啊,这么大一个绝佳的题材,还不得按照《知音》的路子好好包装一下?来来来,我回目都想好了,扒火车那一篇,就写成:“为生活千里奔走,一人一猴泪洒铁路”;成都耍猴那一章,就写成:“江湖虽大,何处才是我们的容身之所?”
可是!马宏杰同学,说好的戏剧冲突呢?一本理当写成感动中国年度读本的书,怎么就忽然变成了一本比平淡无奇的流水账了呢?这画风不对啊,我表示不接受。
所以,我把这本书看到一半,往沙发上一丢,出去逛街去了,熙熙攘攘的街上,我的脑海中不时闪过耍猴人把猴子放进白色的编织袋背在背上、半夜爬火车、吃馒头喝凉水,在火车上不敢露头,以防铁路警察的检查、过隧道时巨大的风抽走最后一丝热气、耍猴被城管赶、一叠零碎的钞票在手里紧紧攥着,猴子骑在杨林贵的脖子上,他苍老的脸上露出的笑容。
他们和这满大街的红男绿女一样,都是人,都想活得更好。
这本书就像是指甲在我心底轻轻刮了一下,留下一个小小的伤口,在空气里慢慢发酵,不知道哪里来的细菌,让它肿胀、化脓,最后溃烂成巨大的伤疤。
这绝壁是马宏杰的阴谋,他写的原来是一本比《知音》更知音的《知音》。
我倒回去把后半本书看完,没错,后半本也仍然像石头一样冰冷而坚硬,没有任何虚假的温情脉脉,有的只是真实,人与人之间那一点真实的温情,以及更加庞大而真实的残忍。
乔梅亭为5个弟弟奉献出自己一生的幸福,最后换来却是满腔的怨恨,他平生第一次感到温暖,最后却落得被骗走终身积蓄的下场。耍猴人在牡丹江被冤入狱,在监狱吃尽苦头。即使在写这种文字,马宏杰的手也非常稳,没有流露出多余的情感,他永远是最冷静最理智也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他的文字就如同他一直所追求的那样:真实!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用镜头将生活本身拉近、放大,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里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宏大主题,耍猴,这是耍猴人的工作,借由这工作,才能扛得住生活压在肩上的重担。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一点,这是他们胸腔里的一口气,他们为这口气活着。
面对这样赤裸裸的生活,我无法分辨任何对错,无法控诉、无法赞美,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本书最后像一块顽固的石头,沉甸甸塞在我的胃里,用自己的力量去慢慢消化。
没有煽情、没有谴责、没有怜悯、甚至不存在任何评论,这只是至始至终静静流淌的生活本身,这就是至始至终静静流淌的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