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起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随即说起了教育资源与教育起点的问题。
我来自一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小村村,具体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平均人数25人。每位老师平均要带三个年级,班主任除去语文或者数学一门主课外,还要兼带思想品德、自然、音乐课;全年级共享一位体育老师,而体育老师的正职是副校长。到了初中,一个小村村变成了六个小村村,一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40人,全校教职工加起来都不超过10个人。九年义务教育就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结束了。
唯一庆幸的是父母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虽然家里很穷,但是依然重视我和弟弟的上学问题,我也比较争气,一直是班长并且成绩没有出过前三。对于一个农民世家,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年收入几千块钱、文化程度又不高的父母,对于孩子最大的支持,也就仅仅是别人眼中最基本的义务:供孩子上学。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什么是艺术培养,对于他们来说,别说理解并按照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他们甚至连这些概念都没有听说过。就像那句话说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
所以对于我来说,童年是相当“轻松”的:没有任何课外补习班,也没有形形色色的兴趣班,连初中高中都是“指定”好的,没有激烈的竞争,一个年级不超过100人的环境让我能轻轻松松的保持“名列前茅”,没有人给我讲过外面的世界,六年级开始学英语,初一才熟记26个英文字母的我根本不知道,除了镇里的那座高中,我还能选择拼命学习,考出高分去到更好的高中。我见到的世界最远就只到骑自行车15分钟就到的那所破破旧旧摇摇欲坠的初中,并为取得的根本不值得一提的成绩沾沾自喜。
我们为什么要拼了命的往上爬,是因为只有爬到一定的高度,你才有机会去发现更宽广的世界。朋友说起她同学的各种经历:A高考完后直接出国留学,现在在上海的花旗银行供职;B从小接受绘画培训,现在已经是一家培训学校的合伙人;C对英语感兴趣,请到外教一对一教学,现在在外企拿着几十K的工资……
而我的同学们,初中毕业之后去个小小的职高,男生毕业后出来去汽修厂,去炼铁厂,女生毕业之后早早结婚生子,不仅二胎,三胎四胎的也有,每天灶台孩子婆婆老公。不是说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里不好,而是说,我们的一辈子就这样了吗?可悲的不是我们不能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机缘巧合来到了首都工作,周围的人全部都多才多艺,思想之丰富令人赞叹:画画、设计、舞蹈、唱歌、乐器……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技艺,我除了赞叹欣羨,甚至连描述心情的合适词语都找不到。初中高中那唯一值得骄傲的成绩也彻底不值一提。每到这个时候,都会遗憾的想:自己小时候怎么就没有学习一些技能呢……
这里并没有抱怨的意思,父母已经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支持我们的教育了。他们没办法给我提供更好的选择,是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还有更好的选择。那个人数不足2000的小村庄,不到半个小时就能从这头溜达到那头的小村庄就已经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了。
当我来了北京之后,我选择了读在职研。我一度很自卑,感叹同学们怎么都这么厉害,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和老师讨论A企业为什么异军突起、B企业为什么走向没落,而我,甚至连企业的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于是只能悄悄记下内容,私下查资料问朋友。
自信的人浑身都散发着一种耀人的光辉。那是见识和知识积累起来的力量。马斯洛提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按照先后次序排列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总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还有前段时间网上特别火的“财务自由分类”。处在最底层的朋友们每天只能一门心思地为了饱腹奔波,生活不会给他机会去看更广阔的天地。
在我看来,最大的自由是可以用钱“买”时间。你不再为了选一件便宜的衣服在某宝上兜兜转转一小时,只为省下一顿早饭钱;不再为出行时选择地铁还是公交更能省那三两块钱;也不再因为菜市场的菜比超市的更便宜就坐车来回一小时去买菜,当然为了锻炼身体除外。用时间来省钱的我们再辛苦也仅能满足最低需求:生存。
有人嗤之以鼻:说这么多废话,谁不想活的更好?转个身继续刷手机看那些励志鸡汤文从不努力往上爬,在心里当了一回又一回的巨人,在现实中却每天感叹物价昂贵世态炎凉富人为富不仁国家没有作为。那你自己呢,你有真正尝试着努力往上爬哪怕一次吗?
你问我怎么爬??我的答案是,只要你有机会,就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好,兴趣爱好也罢,你拥有的每一项技能是往上爬的资本。技能带来收入,收入带来更好的学习机会,如此往复循环,你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人生。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普通人占80%以上,没有天才的大脑,我们至少要做到天才的努力程度。一天学不会就一周,一周学不会就一个月,一个月学不会就一年、三年、五年……任何东西都是,只有当你能拥有它的时候,才有资格对它的价值做出评价。
持续学习,是改变人生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