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我老家那里把端午节叫做端阳节。

小时候食物不充足,过节的意义就是有不一样的东西吃。端午节,则是有粽子。

家里一般先去采芦叶,选翠绿且叶片又宽又长的那种。那时候家乡的小河两岸,全是密密的芦苇,叶子可以随意采来。

采来一捆捆的芦叶,用水洗了,就可以包粽子了。准备了泡好的糯米,把芦叶先卷成一个圆椎型,然后灌入糯米,然后用芦叶把糯米包裹好,系上细麻绳。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可惜当年的我只能旁观,长辈一直不让我试着包上一个。等我长大了可以一试的时候,家里再也不用自己裹粽子了,都是从外边买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年的小河及两岸的芦苇丛都早已不在(划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

包好的粽子放入一锅水中,煮熟了出锅,便可食用。

那时候阔气的人家会在粽子的糯米中放入一些花生、赤豆、红枣之类。而我小时候在自己家里吃到的,大多数还是纯糯米的,所以吃的时候往往要蘸些白糖。

后来到了广东,才发现这边的肇庆裹蒸粽并不是用芦叶包裹,而是用别的植物叶子,而且糯米中掺入的最多的居然是五花肉、蛋黄之类的偏咸的馅料。而之前我一直以为吃粽子都是配白糖的。

这种口味的差异,如同豆腐脑和粥一样,颠覆了我对这些食物的认知。我之前吃过的豆腐脑,都是配酱油的,在广东,是配蜜糖的。而粥,我也是到了广东才知道,粥里居然可以加皮蛋、肉、鱼片、猪杂等这类的食材,在此之前,我喝的粥基本全是白粥,顶多加些玉米粉煮成玉米粥。

如今,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粽子售卖。无论何时去肇庆,裹蒸粽作为当地的特产之一,街头巷尾均可购得。而我最喜欢的粽子,跟月饼一样,是豆沙馅的。

我对家乡的端午节记忆除了粽子就没什么了,虽然大人们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然而到了广东,端午节可能是一年中最声势浩大的节日了,因为有着赛龙舟的传统。

现在国内每年都有组织龙舟赛事,电视上也能经常见到。有一回路过流溪河,见到村民们在河上准备赛龙舟的场景,还是让人颇为惊奇和兴奋的。

有意思的是,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雨水自然会多了进来,人们称之为“龙舟水”。这个雨水往往就是阵雨或雷阵雨,一朵乌云飘过,大雨哗哗地泼下来,还伴随雷电和大风。而后不久,火辣辣的太阳又热烈地晒下来。所以龙舟赛的选手个个都是黝黑黝黑的,但是人们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多少年来似乎从未消减过。前一阵去游览逢简水乡,看到在村里祠堂的墙上,还挂着本村历年龙舟赛名次的锦旗,虽然只是各个村之间的比拼,却仍显得竞赛味十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