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在宫外生死绞杀,那么,当时作为父亲的李渊在干什么呢?
史书记载,高祖正在太极宫中的海池里泛舟嬉戏,根本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兄弟手足相残的人间惨剧。
突然,李世民的亲信尉迟恭全副武装地入见(这是杀头的大罪)。
高祖见尉迟恭手握兵器,来势汹汹,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
尉迟恭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当时裴寂、陈叔达等人均在场。
高祖十分惶恐,便问裴寂等人:"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高祖见一旁的尉迟恭手按剑柄,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动手的架势,只得勉强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算平息了这场事变。
高祖又召见李世民安抚。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高祖趾头,恸哭许久,虽有做作的一面,但也显示他心中着实难安。高祖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到了八月,便很识相地正式传位于太子,以太上皇的身份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其实,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禅位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让不让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高祖李渊在历史上只给人平庸的印象。实际上,后期李世民对于史书撰写的干预大大影响了人们对李渊的认识。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杀尽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其他同党同谋一概不予问罪。
太子洗马魏徵、太子中允王珪常劝李建成早些除灭李世民,李世民召见他们,问道:"你们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
魏徵说:"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李世民素来重视人才,立即改容道歉,于是本来属于敌方阵营的魏徵、王珪也成为李世民的亲信重臣。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封建帝王中,确实有出类拔萃的广阔胸襟和用人气度。
高祖李渊退位后不久,便从太极宫迁到大安宫。
史书上虽然没有表明高祖此举是被迫的,但一定也是并非情愿。
太宗李世民一上台,就罢免了高祖最重要的朝臣裴寂,还为被高祖杀掉的兵书尚书刘文静平反。
九年之后,李渊病逝。
从晋阳起兵开始,对于如何平衡三兄弟之间的利益与矛盾这个问题,李渊从始至终犹豫寡谋,难以决断,丧失了最好的机会,最终使兄弟关系走向了激化。
据《资治通鉴》记载,早在武德元年六月,万年县法曹武城孙伏伽上表,以为:“皇太子、诸王参僚左右,宜谨择其人;其有门风不能雍睦,为人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使之亲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离,以至败国亡家,未有不因左右离间而然也。愿陛下慎之。”
这是下面有人提醒李渊,对于太子和诸王的下属,要慎重选择,不合适的人会离间您的骨肉。当时的李渊听到之后非常高兴,还升了孙伏伽的官。
但是,高兴归高兴,初登大宝的李渊,也许根本没有把这放在心上。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你是李渊,你有恰当的方法吗?
我看很难有。
李唐起兵,迅速统一天下,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要解决各种问题。
而储位、皇室内部矛盾的问题相对来说容易被忽视,从而积重难返,最终不可收拾。从这一点来说,兄弟反目是迟早的事。
而作为李氏兄弟惟一可能的矛盾协调者,李渊始终没有起到作为政治家与父亲角色应有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