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最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文章。激起了我一点点写作的冲动,不,应该说是写字;像我这样没有文字使用习惯以及核心思想表达的人,不好意思说写作。简单的谈谈休息的这两个月里面的心情和状态,因为我发现一些微小的变化的确实实在在的发生着。比如以下几点:
以前从内心有些抗拒培训别人,虽说这是我的工作内容。以现在的思维,会将其理解为内心太在乎“平等和尊重”,因为对这两点的过分追求和偏差理解,导致很多时候我没有把passion放在这项能力上,我仅仅把它视为自己必须完成的本职内容。也就是在今年,我慢慢把这层坚冰给打破。培训也好,演讲也罢,斯文字也,谁说不能做到平等、尊重并存的情况下传播影响和价值,特别是利他的价值。看似柔和,其实头脑中不知哪来的一股拗劲和固执,蒙蔽了自己的心灵和双眼。如同那个在一两年才被理解的词语-目的。
J先生常说我是一个没有目标感和方向感的人,想必这样的结果和多年对于目的的误解有关。只是年过30的我,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在真实的生活里把有一点裂缝的坚冰给敲碎也是不得而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知是改变和行动的前提。这倒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安慰。
最近两个月看了5本心理学著作,包括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变态心理学,开始第一本的时候,觉得真是艰难。里面的许多流派和作者完全记不住。但当放下实际和头脑中竖起的恐惧和退缩,慢慢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广阔而幽深的图景。在图景里,可以看到许多人,包括自己。
雅典德尔菲神庙(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殿)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是人生永远的命题。终其一生,人类所追寻的不过如此。尽管现在更流行的哲思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人真正要解决的是三类关系:你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深究其源,还是要回归到认识自己上。
你是谁-你的性格,你的气质,你的人格,你的道德和价值观;你从哪里来-你的起源,你的情感归处,你的人格由来;你要到哪里去-你的理想和目标,你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要留给世界一个怎样的身影和回眸。按照二八原理,这世上能想清楚这三个问题的想必寥寥无几。换句话说,这些问题并非光靠想象就可以得出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它和你的天赋、意识、潜意识和幼年经历相关。而等我们成年,价值坐标更多来自外界和社会的标准。倘若这个标准和自身一致,那是最好。不一致的时候,焦虑随之而来。而作为意识层面的你又无法企及潜意识,也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得到解脱和缓解。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时下对于“学习和运动的提倡”。它们是解决的焦虑的手段和方式,但这是一种间接的作用机制,运动让身体产生多巴胺,肌肉和精神维持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状态进而减轻焦虑和紧张,学习则是通过知识的习得以及与外界的交流来创造认知突破和改变的条件和机会,进而影响、改变、塑造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
回到自己身上,这么多年尽管在具体工作中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尚可。可在生活方面完全是跟着感觉走的状态。对于朋友,基本有一搭没一搭。李教授的演讲让我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在性格人格塑造和养成的关键前6岁,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然后又回到自己家,初中住校,高中住校。或许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充分发育出处理与父母、与亲人、与朋友、与他人的关系能力。这也是我的猜测和分析,没有科学的根据。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个片段还在我脑中响起,爸爸妈妈回来看我,然后外公外婆让我喊,但当时我对这个称呼是没有概念的。对父母我没有半点看法,因为那个年代,生活资料紧缺,很多并不是父母能够控制的。而且外公给予我的爱和期望才让我在读书的时代没有放弃努力和进步。外公现在已故去多年,可他和我讲的关于西游记、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故事,带我去放牛、抓蚱蜢和翠鸟(虽然现在看来是不爱护动物)的情形映在眼前,让我倍感温暖。
因为被爱过,才懂得如何爱人。因为被教养,才懂得修养。所有经历的过去都在心理上打上了烙印,有些你能意识到,有些成为你的潜意识,却终其一生影响着你。我们这代人有更多的知识、资源,应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这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它决定着未来。
将学习心理学成为一种坚持和信仰,然后走向哲学。不要问我这有什么用,我的目标是更好的认识和走向自己,然后同时可以积极的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