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小学生一年级课本中就出现了,看着Coco背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仔细一问,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为了背而背,实在可惜。
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会背,而是理解文化内涵,探究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成为现在这样,又会往哪个方向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古文有困难,更别谈理解了。《夫子说》是郝广才写作,根据他自身对《论语》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来讲解深刻的道理,启发孩子们去思考。最特别的是他运用了西方的一些表现方式和西方故事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容易受孩子们的喜爱。
《论语》中的“论语”就是孔子说的话,孔子又是谁呢?郝广才用“夫子说”,也就是“老师说”,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用熊猫来代替老师,把学生画成熊(是隐喻熊孩子吗,乱猜),延续《论语》中师徒对话的形式,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正文第一页让我想起电影《功夫熊猫》----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古代中国,而且要从一只喜欢滚来滚去、滚来滚去的大熊猫身上说起。而《夫子说》第一页是:在古老的中国,有个很有学问的哲学家,他有很多学生,学生都称呼他“夫子”,就是“老师”的意思。
夫子和三个学生站在高山上的场景有电影大片的既视感,这与俄罗斯插画师欧尼可夫深刻的绘画功底有关。
绘本中有11个小故事,对应文中最后附录的《论语》节选中的11个“子曰”。
比如乐林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农夫发现家里有只鸡会下金蛋,但是每天生一个金蛋已经无法满足他了,他想母鸡身体里肯定有很多金子,不如一下子取出来。结果是母鸡被杀了,里面什么也没有。乐林说,这个道理说明了自己喜欢的不可以拿来对待别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山不同意,说这个故事是说想要贪快反而慢。夫子说乐山说的更对,做事情如果做过头,和做不够是一样不好的。这就是《论语》中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亲子共读时可以一次讲1-2个故事,也可以想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如果能和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和总结,思辨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最后,送个彩蛋。《夫子说》有有声书,配音员深情并茂,特别是给夫子配音的人,苍老又有智慧的声音,一下子就能把听众代入故事的情境里,仿佛一个睿智的老者在我们身旁讲故事。在喜马拉雅上搜“郝广才”就可以找到,免费听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