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人讲,和你讲了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这样?也有人在感慨,道理懂了那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是那些道理本身不对,还是讲的人有问题?或者是听道理的人领悟的还不够深刻?导致这些看似正确无比的道理对人的行为改变如此之小,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重点,而是根本就不该和人讲道理。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学习,长大才有出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这却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因为你会发现,不爱学习的还是不爱学习,并不会因为老师或父母讲了这个道理一个人就变得努力学习了,相反,当努力学习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不但不会对一个人起到促进作用,还会让人产生厌恶情绪,我把它叫做道理厌恶证,同样的一句话说多了即使是再正确的道理,也会让人视而不见,就像香烟盒上那句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我想没人谁会因为这句话而去戒烟吧?这到底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这些道理不能在短期内给人提供一个做事的动机,描绘的东西不能让人在短期内感受到对自己有价值或者有威胁。
还是举努力学习,长大有出息这个例子,这句话所描绘的那个场景和结果对一个学生来讲实在是太遥远了,比如你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电视,父母忽然来了句,看什么电视,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找不到好工作,可是找到好工作这件事对一个孩子来讲时间跨度太长了,他想象不出找到好工作是个什么样子,所以相比于以后那个好工作,还是此时把自己喜欢的电视看完来的实在。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只要你下次考进前十名就奖励你多少钱或者带你出去游玩一趟,你可能就会拼命学习了,因为这句话在短期内刺激起了你的行为动机,告诉你只要你下次考试达到目标,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的一句话比说一万遍好好学习,以后有出息这样的话都要有效。事实上,任何一句话如果它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人提供做事的动机,那不管道理多正确,其实都是句废话。
再比如每个人都知道早上不能赖床,早起对身体有好处,可是对一个没生过病的人来讲,这句话显得那样的苍白,因为对身体有好处这件事是一个太遥远的结果,给不了人早起的欲望,相比那个好身体,还是多睡两小时的觉要舒服。但如果和你说,明天早晨六点起床,可以和你心爱的女生一起跑步,那肯定六点就准时起床了。或者和一群人约好说六点钟不来群里打卡的,就罚100块钱,并且会受到所有人的嘲笑,那你肯定也会准时打卡,因为如果不准时起来的话,不仅损失了票子,还损失了面子,得不偿失啊。这也是现在出现了很多组队对抗惰性的平台的原因。像有书这类平台就倡导大家打卡读书,原因也是一样的,你知道多读书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是因为读书这件事它的回报周期太长了,你不知道今天看的一本书对你的人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效果,所以与其读书,还不如看部韩剧。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经常看了篇文章或看了句话就觉得,尼玛讲得太有道理了,从今天起老子要改变了,可是然并卵,过了两天,你还是你,依旧没有半点改变。看了个吸烟对身体不好的广告,立马吸了根烟压压惊,因为那个不好的结果离你太过遥远了,你不是马上就得病了,相反还会举出例子说隔壁老王吸烟不也活到八十岁吗?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明白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光靠讲道理是最没用的,不仅不会促进一个人的改变,还会适得其反,让人越来越厌恶。你得在短期没给人提供一个改变行为的动机,而一个人去做某件事的动机有且只有两种,第一是让他感觉到做这件事我能得到什么好处,第二是让他感觉到不做这件事我会有什么损失,并且这种好处或损失还要持续提供才行,只提供一两次还不足以让人彻底改变行为养成习惯。比如第一天早起得了100块钱,第二天早起却没有钱奖励了,那立刻又恢复原样了。所以这也能解释那句话,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因为那个伤疤并不会一直痛。但是这也有个问题,就是生活中我们不是总能找到这种一直持续的好处或损失的,如果找不到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组队改变行为,比如上面提的组队早起或者组队读书,一群人之间彼此监督,如果没做到就会受到惩罚,让你在短时间内就能感到自己的损失,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些感慨道理懂得那么多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人,试试上面的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