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多头脑无比清醒,脑中还有很多的想法念头。于是就起身决定把这些想法念头写下来。
几个月前当我还没有看到自己的进步在哪里的时候,同学提醒到,17年你刚参加团体的时候,每次都说很多关于公公婆婆,老公的事情,每次都哭的稀里哗啦的,你那个时候的情绪最多。是啊。我有多久都没有在团体中再提到公公婆婆老公怎么了。去年的整个卡点就是和同事的关系,也就是我的“比较”问题 。虽然久不和同事见面,但是我的内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想到她,不是担心害怕被拒绝。我们很多人都害怕拒绝,因为那个拒绝很容易让你有 “我不好,我做错了什么。或是别人不喜欢我”的感受。当开始成长后,我发现我可以很容易的拒绝别人,也接受别人拒绝我。因为拒绝的仅仅是某一个事情,而跟我怎么样怎么样的人分开。如果同事拒绝我的邀请,我理解为她还没有做好准备,但是我依然接受。而且依然欣赏她,祝福她。这就是我内心的改变。
从前的我,在现在的家庭说话做事就像一个小孩子。因为老公,公婆足够的成熟,能包容。很多时候我把完美父母的形象投射到他们身上。他们是很好的“父母”,我就要做“完美小孩”,我不允许自己犯错。其实这些都是无意识中发生的。
丢个钥匙,掉个被子,忘个东西我都害怕的不成样子,当下的反应远远超出事件应有的反应。那其实触碰到我童年的旧伤。其实我意识中并不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如何的不允许我犯错。 我只记得妈妈经常唠叨爸爸,“你做事能不能靠谱点,什么事交给你都不放心。你总是粗心大意”。写到这里我特别想哭,因为我内心很多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这样的 “你怎么经常忘东西,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其实当下老公批评我忘带钥匙了,很正常的一句话,他就激起了我内心的那些伤疤。我就像一个叛逆的孩子一样“你能不忘东西吗?忘了又怎么样?我下次还忘。” 我的应激反应出来了。当然老公会觉得做错事还那么有理,还要继续吵下去。 我最怕他说“你能干好啥?什么事情交给你都不放心” 。
昨天看 对生命说是 奥兰朵 的书。里面讲到亲密关系中有时候过激的反应其实可能是触发到你原有的童年的旧伤。我只是无意识认同爸爸,小的时候我对爸爸也是各种嫌弃“做事不靠谱,粗心大意” ,以至于长大后我也嫌弃自己上的特质。 我也讨厌爸爸经常拿我和被人比较。无论我取得了多么好的成绩都要说下次还要考的更好。即使现在也经常问我“今年又做了几个大客户没有?” 我无比的反感。我已经把比较内化了。无论我做的多好,我身边总是有比我做的更好,更优秀的人。一比较,那个“我不够好”的部分就出来了。你做的还远远不够。
周梵老师自爱力中讲 最掉能量的三件事情“比较,攀附,评判”,从17年初听自爱力后,我渐渐的觉察自己生活中的比较评判和攀附。 当然做到这个不容易,但不代表做不到。 课上,周梵老师讲自己用 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评判”才基本过关。 所以对于很多同学自我要求完全没有“比较,评判”其实很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觉察练习。
可以先从远一点 的人练习,每当发现自己对别人有评判的时候,转化她。 每当有比较的时候,问自己“你是要体验我不够好吗?” ,我不要,我是足够的好,所以生活中才有那么多很棒的同学朋友,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无比丰富和可能性。
当我们联系的足够多,觉察足够快,我们对身边的人也会少很多“比较,评判”。
周梵老师自爱力课的最后,布置一个作业,写下你目前所拥有的。至少20条。
我很认真的做了这个作业,然后发到视频课群里。 同学都是赞叹的说,哇,你好厉害,好棒,好幸福。
其实那个时候我还在痛苦中,我觉得自己很差。当借由同学的视角看到自己已经很好的时候。我开始相信了,自己其实拥有很多,自己也很厉害。
以前总是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自己太不好了。 那其实是小时候的无意识的信念。现在我把这个信念挖出来。晒晒太阳,见见天日。那个信念不是我,我要说的是其实我们足够的好。我们都已经做到目前我们能力所及的最好。
感谢那个成长的自己,也感谢周梵老师,感谢一起成长的小伙伴,感谢那些我们的“私人教练”,是他们的陪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