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第一章。
孩子在六岁时看了一本描述原始森林的书《自然的真实故事》,看到蟒蛇吞食大象的情形,于是孩子陷入遐想,并用画描述了出来,就是他的“绘画作品第一号”,没有一个大人能看懂,每个人都要孩子用语言描述一遍。
后来大人们觉得绘画是没有用的东西,于是不让孩子继续画画,转而去进行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等功利化的学习。孩子兴致勃勃展现给大人们看的作品,大人们表示理解不了,往往还嗤之以鼻,贴上“幼稚”的标签,冠以“调皮鬼”的名号,这样子泯灭了孩子纯真的天性、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扼杀了他们创造的能力。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有这样一则报道:
196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的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这位妈妈一纸讼状把幼儿园告了,并索赔1000万美元,理由是幼儿园过早的教孩子认识26个字母而使孩子失去了把o想象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等圆形的东西的想象力。
老师提前教授孩子知识,让自己的孩子很早就会别人不会的算术、语法这在一般家长心中是多么值得感谢和炫耀的事情,没有谁觉得这样不妥,因为这些就是孩子应该学的知识,提前学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位妈妈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着实令人惊叹。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
在物质的社会中,大人们谈论的是桥牌、高尔夫球、政局这些自以为高大上的东西,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我把自己降到他那个水平”,而在孩子的眼中,那些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表象。所以,孩子才是真正具有慧眼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总喜欢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特别是当对方年龄比我们小,阅历比我们少,地位比我们低时,这种好为人师的优越感就更明显。“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云云,总是期待孩子把自己的话奉为圭臬,当做圣旨。
我们以为孩子的世界我们都懂,因为我们都经历过,所以从不主动的去了解他们。但是我们忘记了,我们经历的是自己的童年而非他的;我们忘记了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认为和觉得都是“自以为”“妄觉得”,而非真相,“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汝非吾安知吾之哀”?
孩子的心事,你别猜!你得主动去了解,站在他的处境、换了他的思维去了解。世界上最美的了解是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