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继续学习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75-1976这两年的信。
伯克希尔1975年股东报酬率7.6%,创下1967年以来最低回报率,主要原因之一为保险业进入了杀价竞争的阶段,巴菲特曾预言这种阶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幸的是1975年保险业既然惨淡,而这几年巴菲特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扩充保险业,就像投资一样,在资本市场低迷时期大量投入,在1976年,保险业开始反转,伯克希尔的保险赚到了大把的保单,因此1976年股东报酬率开始大幅提升。1976年股东报酬率达到了17.3%。
保险业虽然一波三折,小错不断,但是大致上能获得不错的结果,而且总体方向是向上的。这和纺织业完全相反,纺织业的管理层相当优秀努力,但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而且方向是向下的,这就是顺势而为的力量。能做到顺势而为是需要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格局的。比如保险业在持续低迷时巴菲特敢扩张,资本市场持续下跌时巴菲特敢大举买入,这些举动在当时几年内都看起来没有收益,甚至亏损,但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而纺织业短期看起来好像不错,但最后却是走下坡路的。而短视的人只会看短期一年甚至一个季度的业绩,而长远有利的东西往往短期看起来都不利,长远不利的短期却充满诱惑,顺势而为看起来简单,却需要智慧。
在70年代初期股市和保险市场的低迷期,巴菲特一直在韬光养晦,积累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首先他旗下的每一项业务都经营的非常好,然后用这些原有业务的利润来收购其他公司以及发展保险业,随着保险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可用资金越来越多,巴菲特再用这些资金在低迷的股市买了大量优质公司的便宜股票。到了70年代中后期,随着保险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反弹,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渐渐爆发出来了。当我们看着巴菲特做的这一切的时候感觉很快,就是几封信,翻一翻就过去了,然而其实过了6年。看别人成功总觉得很快,而要是自己6天都觉得很漫长。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厚积而薄发,大浪起于微澜之间,久伏而高飞。没有一点耐心,没有一点定力,基本啥事都玩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