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奥武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虽然是英国无名氏写的,故事却发生在北欧,集中发生在瑞典、高特、丹麦这三个国家之间。
主人公贝奥武夫是高特人,他帮助瑞典王打败妖怪葛婪代,除去妖母,斩杀火龙。男主是一个充满热血,勇猛善战,恩怨分明的传统英雄,一方面他用实力成为一国之君,另一方面他又无力抵抗厄运的到来。
这部史诗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三大史诗”。
这部民族史诗引用了《尼伯龙根之歌》里西蒙屠龙的故事,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一个引子被引用到这里,相信大家也能猜到贝奥武夫的结局。
文学版本与电影版本的区别
在没看书之前先看的电影版,妖母由安吉丽娜朱莉饰演,这个角色由她饰演简直再合适不过。男主经受不住诱惑,与她媾和,火龙就是他们的孽障。
贝奥武夫掌权以后日日笙歌,身边美女环绕,连老王的妻子也归他所有。
原著里压根不是这么回事,这部民族史诗非常干净,一点描写男主爱情的痕迹都没有。
电影之所以这么处理,是为了更形象直接地讲述故事,最浅层来看是添加了爱情元素,女性角色都是为影片增添情爱色彩。
但从更深一层来说,妖母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具象,而是抽象的代表权力,英雄都渴望权力、财富、名声,这三者恰好妖母都能替他办到。
当英雄屈服于妖母,罪恶与黑暗也就开始滋生。
这正是英雄的宿命,揭示了贝奥武夫的悲剧下场。
关于这一点,电影里贝奥武夫也早已意识到,“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就已经死了。”
理清三大国家的人物关系
回到这部文学作品本身,要理清楚故事内容,需要理清发生在瑞典、高特、丹麦这三个国家的背景线索。故事讲述了三个国家之间的权谋斗争,可称为北欧版《三国演义》。当然,两部作品侧重点不一样,一个重在故事,一个重在人物。
丹麦:
丹麦暴君海勒摩,给贵族和百姓带来灾难。他的儿子叫做“麦束”,因为幼时乘一无桨小舟飘到小岛时,枕着一束麦子。
“麦束之子”希尔德,是徒手搏熊的少年英雄,他体恤百姓,是一位明君,娶撒克逊公主阿薇达,生下儿子格兰(大麦)。
大麦去世后,“半丹麦人”海夫丹继承王位,生下三子一女:海洛格、罗瑟迦、哈尔佳;公主嫁给奥尼拉(瑞典王),成为瑞典王后。
高特:
高特王赫依拉与慧德王后,其子为赫理迪,被瑞典王奥尼拉所杀。
艾奇瑟是贝奥武夫的父亲,曾经受到罗瑟迦的恩惠,贝奥武夫前去丹麦除魔是为了报恩。
贝奥武夫与火龙同归于尽,威拉夫成为高特王,瑞典人南下灭高特,高特从历史上消失。
瑞典:
瑞典王奥根索,其长子为奥特尔。
奥特尔继位,膝下有两位王子,一位叫爱蒙,一位叫爱狄。前者给威拉夫的父亲威赫斯坦杀害;后者得到贝奥武夫的支持,杀死叔叔奥尼拉成为瑞典王。
奥尼拉,杀死哥哥奥特尔,夺得王位。后被侄子爱狄杀死。
历史背景与神话传说
理解本书,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参考对照,神话、圣经、历史。史诗中各种引用,暗喻都是来自北欧神话,可想而知神话故事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有多深远。
例如,从神话的角度,贝奥武夫前往鹿厅帮助罗瑟迦消灭恶魔葛婪代,就类似北欧神话中的雷神索尔,前往维格利德原野帮助奥丁消灭大蛇,两个人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圣经的角度,罗瑟迦建造鹿厅可以套用上帝创世,葛婪代表示恶魔,贝奥武夫消灭恶魔可暗指基督救世。
神话:阿斯嘉特 奥丁 洛基子女 索尔
圣经:伊甸园 上帝 撒旦 基督
史诗:鹿厅 罗瑟迦 葛婪代 贝奥武夫
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
从描写手法来说,西方的史诗有点类似我们的诗歌,喜欢前后对照。
举个例子,文章一开始讲述希尔德的死,说他是从波涛上来,波涛上去的英雄,对照的就是贝奥武夫的悲剧收场。
头:希尔德 海葬 部下拥护 丹麦兴盛
尾:贝奥武夫 火葬 部下背叛 高特衰败
除此之外,还有人物的对比手法,如赫依拉与慧德王后vs盎格鲁奥法与公主佘力。
慧德皇后象征“思想”,赫依拉象征“勇气(鲁莽)”,而奥法与佘力则恰好反过来。
虽然佘力公主暴戾恣睢,残害忠良,但幸好盎格鲁奥法一世是个贤王,在他的影响下,她也变得贤惠起来。
史诗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时不时会运用插叙法,例如16章席尔白的悲伤,28章新娘弗莱娃。
16章的大概内容就是讲述弗里西人费恩被丹麦人韩叶斯杀害,插叙引用在庆祝鹿厅的胜利,实际上就是暗示丹麦王罗瑟迦统治的国度即将迎来灾难。
28章新娘弗莱娃,证实了这一说法。在贝奥武夫回到高特的时候,接见国王赫依拉与慧德王后,在这个时候插入罗瑟迦的女儿弗莱特与髯族英叶德的悲剧故事,暗示了高特将走向衰落。
其中,髯族与高特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
髯族王费洛德(英叶德的父亲)杀害瑞典王奥特尔,后来由其弟弟奥尼拉即位,王子爱蒙被威拉夫的父亲杀死。
虽然贝奥武夫帮助了爱蒙的弟弟爱狄,杀死奥尼拉,但贝奥武夫死后威拉夫即位,瑞典也无需顾忌旧情去消灭高特。
(PS:北欧神话系列已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