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爸爸,怎么一只蘑菇也没有,是不是蘑菇知道我们要来,都躲起来了?”
“不是,可能是我们来得太早。蘑菇还没有起床吧。”
幽默,亲切的对话,勾起了对《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美好回忆,也勾起了人们对幽默快乐的家庭生活地向往。
淘气顽皮又聪明善良的大头儿子,耐心细致、爱老婆爱孩子的小头爸爸,擅长烹饪和唠叨的围裙妈妈。
普通而又平凡的三口之家,却是人人羡慕的温暖的三口之家,充满着爱和包容的三口之家。
“提勒提勒耳朵,呼噜呼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每次钱钟书感到害怕时,女儿圆圆都会这样安慰他。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讲述的也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三口之家的故事。
杨绛说三人在一起的日子总是有趣的,就连平常的下馆子吃饭。
不仅仅吃饭,还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娱乐方式:看“戏”。
人生处处皆为“戏”,耳聪目明的圆圆通过观察其他吃客,就会引出很多有趣的故事。一幕落下,一幕又上场,来来往往不同的人们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而杨绛则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普通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惊心动魄,只有细水长流的素淡日常,这才是真实的普通。
SIMPLE
一、笨手笨脚的钱钟书
钱钟书这位满腹经纶的清华大才子在生活上却是个低能儿,他常自叹“笨手拙脚”。
杨绛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像孩子一样一把抓。
却不曾想到他们初到英国牛津,就与牛津大地来了个亲密接吻,还磕掉了大半个门牙。害的杨绛心急如焚,赶快找医生。
杨绛永远忘不了她在英国求学时,“笨手拙脚”的钱钟书为她做的第一顿早餐。
住到新家的第一天,钱钟书一大早就在厨房里忙开了,准备大显身手为爱妻做顿美味可口的早餐。
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学会的。居然还有黄油、蜂蜜和果酱。把这一切准备好,放在小餐桌前,直接端到床前。
记不得这句话是谁说的“爱一个人,就为她做一顿早餐。”
钱钟书把他的爱都给了杨绛,愿意为她做一切。杨绛感动地说:她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钱钟书喜欢早睡早起,而杨绛则习惯于晚睡晚起。为杨绛做早餐则成了钱钟书的专利。
钱钟书最得意的事是在1972 年,他们回到北京。那时刚开始用煤气罐,钱钟书从没有划过火柴,根本不会用煤气。
可在第二天早上,得意地他炫耀着:“我会划火柴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杨绛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这一切,该有多深的爱才支撑的起啊!
然而,钱钟书最难忘的是杨绛在医院分娩期间,留下他一人过日子。每天到医院探望,总会一脸懊恼地说:“我做坏事了。”
第一次打翻了墨水瓶,染脏了房东的桌布。
而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放心回去了。却又不小心把台灯砸坏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又放心回去了。可他又不知怎的就把门轴弄坏了,门关不住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相信杨绛说的“不要紧”。
世间还有什么情话比这一句句“不要紧”更多听,更让人痴迷呢?
SIMPLE
二、乖巧的让人心疼的圆圆
圆圆是杨绛和钱钟书给女儿起的小名,圆圆头则是大家对她的爱称。
圆圆从小耳濡目染,喜欢看书。父母在看书时,她会抢过来模仿父母的样子,在书上写写画画。
圆圆从小很听话懂事,能管得住自己。有一次吃坏了肚子,杨绛只要告诉她什么不能吃,她就坚决不吃。看着大家吃的津津有味,自己一个人在旁边玩,乖巧地让人心疼。
有个学生给杨绛送来一篓白沙枇杷,很好吃,圆圆没吃过。杨绛不敢,让她自己一旁玩,一群人就在一旁开心地吃着说着,小圆圆默默地走到杨绛身旁,拉拉衣角,眼边挂着小泪滴,让人见了又怜又惜。
两岁半的圆圆是个小书迷,每天都会看小表姐读书。杨绛也特意为她买来《看图识字》。
谁知,圆圆接过书就认真地看了起来,不过她是把书倒过来看的,一字不差念下来。原来她在表姐旁边看到的都是颠倒的字。
而且,她还有过目不忘地本领,都是看一遍都会记住,记忆力特别地好。
圆圆识字很快,翻书也翻得很快,用两个指头夹着书页,和钱钟书一模一样。
杨绛觉得好奇怪,因为圆圆当时从没有看到钱钟书翻书呀,也许这就是遗传的原因吧。
后来得知钱钟书也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在进小学前就已经《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七侠五义》《说唐》等经典小说烂记于心,无论怎样考他,他都能对答如流。圆圆这一点是极其像钱钟书的。
小圆圆读书时常常会为故事中的人物哭泣,《苦儿流浪记》刚看了开头就已经伤心不已,眼泪吧嗒吧嗒向下流。这一点,小圆圆像谁呢?
杨绛看书是一种很平和的心态,不会因为书中人物的悲或喜而伤心或喜悦,钱钟书则会因为书中的可笑而痴笑不停,但却从未眼角湿润过。看来小圆圆真是个软心肠的人。
圆圆身体不好,小学六年,她从未上足一个学期的课。1947年冬,又查出了骨结核。
还是个孩子的她听到了父母与医生的谈话,含着眼泪对父母说:“我要害死你们了。”好在她的病经历了漫长的十个月后好了。压在杨绛身上的巨石也被搬走了。
圆圆是极其聪明的,耽误了很多的课程,她很快就跟上了。她也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很想当“三好学生”,可杨绛没有同意,也许是圆圆身体的原因吧,也许是自己骨子里的与世无争,也许是那些年不安的“运动”留下的阴影吧。
1966年5月,圆圆从山西回到北京。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杨绛和钱钟书被当做“牛鬼蛇神”揪了出来,圆圆属于革命群众,她要在众目睽睽下与父母划清界限。
一面贴大字报表明态度,一面强忍眼泪依偎在父母身边,一针一线为妈妈做睡衣。
三人同住一房,只为保证父母不受欺负。真不知,她一个弱小地女子怎么坚持下来的。
苦难的地岁月把他们的身体日益摧垮,但没有阻挡住他们读书和工作,那是支撑他们的支柱,是他们唯一的乐趣。
“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夏花,藉此谢娘生。”这是1997年圆圆写给杨绛的拜年祝福,祝愿母亲身体好,心情好。可是她自己却离开母亲先走了。
SIMPLE三、“小心眼”的杨绛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的很经典的一段名言。
就是这样一位从不愿和人争的女子,竟也自称和林黛玉一样的小心眼。
钱钟书的父亲委托钱钟书带给杨绛一个铜质镂金字的猪符,杨绛也和普通人家的媳妇一样问道:“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人都有?”
当得知只有她自己有时,她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宝贝,欢心地不得了。
她,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女人。
年轻的杨绛和钱钟书也吵过架,不是为了日常琐碎,而是为了一个法文的读音。
两人为此还说了很伤感情的话,尽管杨绛赢了,但并不开心。
争吵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不能各持己见,求同存异呢。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人再没有发生争执,而是商量决定。
钱钟书从国外回来,一直在西南联大工作,这份工作得来不易,钱钟书自己做的也顺心,不愿意换工作。
可是他的父亲却执意让他去蓝田。钱钟书很是苦恼。
复命难违。尽管杨绛觉得他不该听从,还是决定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尊重钱钟书的选择。
钱钟书的心中本就已经很痛苦,如果她再多事,就更让他为难。杨绛选择了沉默。
钱钟书从西南联大跳槽到蓝田,引发了不少误会和争议。杨绛为此还写了一篇《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给人们讲述了钱钟书的身不由己和难言之痛。
对钱钟书来说,知我者杨绛也。
在那动乱不安的年代,钱钟书自以为与世无争就不会遭人嫉妒,但也没有逃脱背后扎来的刀子。若不是文化大革命中上了大字报,他都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什么。
钱钟书遭遇诬陷,自己却不担忧,时常劝慰杨绛不要忧虑。在他离开的日子,他放心不下的不是年幼的女儿,而是托付女儿照顾好妈妈。
54年的三反运动让杨绛胆战心惊,本以为57年能风和日暖,谁知又开始反右运动。
尽管觉得处处小心谨慎,始终保持正确。
但层出不穷的“运动”,吓的杨绛心中发誓再也不写文章了。
一家三口,分散三地接受知识分子下乡改造。
杨绛下放农村,钱钟书下放昌黎干的是捣粪的活,圆圆下放工厂炼钢。好在分离仅仅几个月,一家人又能团聚了。
一家人虽然惨遭厄运,但只要能在一起,同甘共苦,也胜于别离。钱钟书曾发誓:“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们仨,却不只是三人。每个人都可以变成几个人。
圆圆像姐姐一样照顾着杨绛,像妹妹一样陪着,也会像妈妈一样管着。
钱钟书则是杨绛和圆圆的老师,但在生活上却需要她们像照顾小孩一样呵护着。
圆圆常说:她和爸爸是妈妈的小顽童,可爸爸还不配做哥哥,只配做个弟弟。
这是一个普通的平凡的三口之家,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