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禅修的境界,也是旅行的境界。
六祖年少时,他去给客人送柴,听到念诵《金刚经》,忽心有所悟。一问之下,客人说此经是东山五祖弘忍大师处听受,惠能安顿好老母,这才决心北上黄梅而悟道。
手上的书已经发黄,这是2010年买的,今天听了樊登导读《禅的行囊》,伴着《金刚经说什么》,对这本旅行的书有了新的认识。
1.旅行有规划
旅行的轨迹看似随性而至,实际上是紧随着禅宗六世祖师南传法脉的步伐,简述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史。
2.旅行无须勿忙
2006年春天,比尔·波特带着他的问题来到中国,循着六位禅宗祖师的足迹,几乎与京广线平行,从北京下广州,时而火车,时而大巴,时而摩的,时而步行,不紧不慢地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朝圣。
3.旅行要安住当下
他常常走入寻常百姓家,与他们喝茶,与他们吃饭,请求对方帮忙。
有时困在当地,正好看看风景,入乡随俗。他常常让自己放松,累了,洗个热水澡。县城,找个盲人按摩。这个大胡子的外国人,在小旅馆里安顿身心,不忧不怒。
4.旅行前要做功课
他对佛教的历史,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路径,关键人物以及标识性的地点,了如指掌。与其说一路行禅,不如说是纪念。
念天地之悠悠,过客匆匆。
5.旅行要思考
摘抄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背上的行囊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方向。这场漫长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有些竟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6. 我的当下
读禅宗故事,我很向往那个年代,高手云集,大师辈出。我陷入沉思,这样对吗?大师们都已仙逝,不复存在,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