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拆字妙联,引出清代光绪帝,和一位爱妃的曲折情爱故事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对。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有关对联的故事、典故,即“联话”。
析字联(又称拆字联、合字联、离合联等),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特殊形式,指将汉字的字形各部拆分开,或者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另外的字(或形),并赋于拆分后或组合后的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在常清君看来,这种独特的对联形式,是以汉字特有的象形、方块结构为基础和前提的,其他诸如字母文字类的语言,则难以形成这种文学体裁。
特立独行一珍妃
常清君在此就和大家一起讲述赏析一副经典析字联的故事。
清代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即清德宗,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妃子,叫珍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她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她生性耿直,毫无心计,勇于直言;她对皇宫中的繁文缛节、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厌恶,尤其对宫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极为反感;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
珍妃还是中华数千年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屈指可数的乐于接受西方现代思想,敢于和宫廷封建礼教相抗衡,拥有过人的胆识和意志的嫔妃。
珍妃人也长得青春靓丽、非常漂亮,还多才多艺。珍妃对许多事情,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只是人云亦云,花瓶一个,这在宫廷嫔妃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据清代末年明国初年的胡思敬所著《国闻备乘》中记载:“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
这样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孩儿,深受光绪皇帝宠爱,也在情理之中。
即时应景好妙对
话说有一天光绪帝和珍妃在宫中散步,两人走累了,就干脆直接坐在长满青草的土坡上,此时正值傍晚时分,天空中同时出现即将西落的太阳,和已经东升的月亮。光绪帝兴致很高,便对珍妃说:“我们俩来对对联,如何?”珍妃说:“行啊,请皇上先出上联吧!”光绪帝看了看四周景色,说“我就以眼前之景,来出上联吧:两人土上坐。”
珍妃也看了看周围景色,说:“皇上,我对的下联是:一月日边明。”
光绪帝听了之后,禁不住连声称赞道:“爱妃所对下联,真是太妙了!”
那这副对联到底妙在哪里呢?常清君觉得至少有三大妙处。
第一大妙处:我们先来看上联:“两人土上坐”,这其实是巧妙的将“坐”字,拆分为了两个“人”字和一个“土”字。再来看下联:“一月日边明”,也同样巧妙的将“明”字,拆分为了一个“月”字和一个“日”字。
第二大妙处:这副对联的上下联,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两个人当时所处的实际周边环境的应景之作。
第三大妙处:珍妃还借自己所对的下联,来把光绪帝比喻为光芒照射的太阳,而低调的把自己比喻为依靠太阳才发光的月亮。(在天文学上,月亮自己的确不会发光,而是依靠太阳光的反射才发光的)
难怪光绪帝要称赞为妙对了。
命运多舛堪惋惜
关于这副对联的出处,有多个不同版本,除清代光绪帝和珍妃的版本外,还有宋代宋徽宗和一位宠妃的版本,以及唐代唐明皇(唐玄宗)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版本,有趣的是这些版本虽然朝代和人物不相同,但其身份却有相似之处,即都是皇帝和宠妃之间发生的故事。
珍妃虽然才貌双全,又深得皇帝宠爱,但其最终命运却十分悲惨。由于光绪皇帝与珍妃可谓情投意合、恩爱有加,而冷落了慈禧太后指定给光绪帝婚配的、其娘家内侄女隆裕皇后,再加上其常在慈禧太后面前直言不讳,而遭到忌恨和报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珍妃也受到牵连,被施以褫衣廷杖(即扒下衣服实施杖打)后,幽禁于钟粹宫后的北三所。
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决定携带光绪等一行人出走西安,在逃走之前,命人将珍妃强行推入井中淹死,珍妃死时年仅25岁。
据相关史籍记载,在慈禧叫人拉拽珍妃推到井里之前,珍妃自始至终都嚷着要见光绪皇帝,最后大声喊道:“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