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当像杜甫悲悯度人间》这本书里,作者从诗的角度出发,讲述了杜甫的一生。当我看到悲悯两个字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用悲悯二字?
在我印象中的杜甫,停留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再多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曾经在草堂旁路过,因为要收费,所以只是路过。
近日,看到《大唐诗人传》关于杜甫的宣传,感触很深。刚好手上有《你当像杜甫悲悯度人间》这本书,于是定心看书。
杜甫出生官宦世家,家庭条件挺好,给他的学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生母早逝,父亲又在外当官,幼年时寄居在二姑家。他和二姑的儿子一起染上怪病时,女巫称将孩子放于门楹东南角可以治病,并且只能放一个孩子,二姑仁义,舍弃自己的孩子,将杜甫放于角落,救了杜甫一命。虽然没有生母在旁,但二姑也给了他一份母爱,让他平安度过幼年。
在唐代,参加科考前学子们极为推崇学道和漫游,用旅游来完成成人礼,看似浪漫的游玩,实则是给学子们增加见识的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的知识,要在行走的路上才能一一体现。见多识广,良师益友,年少展望未来,前途无量。
名声鹊起,不曾想遭遇“野无遗贤”的政治阴谋,科考屡屡落榜,求仕途上,一波三折。后来的后来,当值小官,不曾实现人生抱负,却因旁人之事,被贬华州。得而复失,终究是有得有失,起起伏伏,未曾平坦。
在动荡的年代,他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是见识过人间惨剧,同时也感同身受,因为他的幼子也是活活被饿死的,可见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的恶劣,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的水深火热,眼见这凄苦却无能为力。
《石壕吏》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抓壮丁的时候,家里无男丁,老妇人自荐去煮饭,当差的把她带走。一个老人,太平盛世,应当安度晚年,而她,儿子战死,老无所依,心如死灰。这是小人物的故事,这也是杜甫看到的社会,乱世之下,万千苦难。
在秦州时,只一个秋,便写下近百首诗篇,这是看尽长安繁华背后的悲苦,受过苦难后的静定。温饱思淫欲,愁苦难入眠。他是活在百姓中的诗人,写的都是贴近生活的悲欢,难怪后世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写诗,就像普通人写日记一样,信手拈来。诗,不仅仅是他情感的出口,更是人间疾苦的写照,同时也是历史的佐证,是诗意的史记。
杜甫的诗,不是诗情画意,不是风花雪月,不是个人得失,是走过的路,是看过的人间悲苦,是历史的记录,是不能被遗忘的人民情义。
当我读完《你当像杜甫悲悯度人间》,就突然懂得悲悯二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