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趋势是行业边界模糊化。
小米的线下零售店坪效(单位面积产生的营业额)非常高,一个普通零售店坪效在3到4万,小米能做到26到27万。它把一个低频的行为(卖手机)变成了高频(生活方式类的各种零售商品)的行为。
这其中有一个启示,就是在提供商品时,不见得一定要把品类的边界明显化,或者可以先以明显化的手段树立一个强认知,之后进行外延。例如盒马鲜生,一开始建立了以吃为中心的体系后,再延伸到便利店。面对行业边界模糊化的现状,品牌要思考如何定义最终提供给客户的东西,这需要品牌更深度地理解消费者,以他们的需求为本源,拓展商业边界。
第二是品牌认知之后的粉丝运营同样重要。
品牌成了首层过滤网,缺乏粉丝收集与粉丝运营的品牌加速淘汰。70后会比较关注性价比,80后会关注能否免费得到某些东西,90后、00后则会觉得付费得到的才是好的东西。怎样建设和运营粉丝群,增强IP认知,是建设零售通路和提供产品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三是媒体社会化和社会媒体化。
现在的环境中,很小的波动,很小的事件,影响力可能就会无限地放大。对于品牌来说,危机出现的随机性增大,触发企业迅速发展的时机也会增多,更加多元。未来,粗放性的营销和传统的调研方式,会导致大量机会的损失。
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提出一个理论,即以前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富士山的形状,它会慢慢地上升,然后达到走红的顶点,最后又慢慢地下来。而宿宸认为,在当下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从富士山这样一个缓慢的形状,变成了铅笔的形状,上去、下来,一个个波峰,一个个脉冲。
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传统的方式,及时捕捉市场的动态,同时跟上市场动态提供产品,很难达成。现在的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方式,做精准定位和精准触达,才有希望把产品打造成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