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位老师说,绘画就是在不断地挣扎。
初学丹青者,往往认为画画是很快乐的事情,这种认识,只对了一半。画画的确是很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不是简单获得,而是由痛苦孕育,经挣扎而生的快乐。
这种挣扎着、痛并快乐着的经验,仅凭潦潦草草地随手涂鸦是无法获得的,必须深入地认真处理过一个画面,才能懂得“挣扎”这个词对于绘画的含义。
下面这幅小画是我刚刚完成的手机指绘习作,从起稿到收笔,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总共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技法上,可以说极为幼稚,很多显而易见的硬伤赫然纸上(应该说屏上)。但是,正是通过完成这幅画,让我第一次真实地体验到了什么是“挣扎”。
画这幅画,缘起于四月初的一天,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看到一张照片:一位老人,穿着鲜艳的服饰,手抱一只雄鸡,目视前方。最吸引我的,是那双眼睛,略显混浊的眸子里,透出自信的淡定,带着老辣的江湖式的狡黠,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主人丰富多彩的故事,画面感十足。用一位法官朋友的话说,看到这双眼睛,就想起法庭上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当事人。我一看到这张照片,就有一种玉工见到玉料,迫不及待想要雕琢的冲动,非常想以它为素材作画。
冲动之后是冷静。写实人物画是最难画的题材,人体是十分精巧的结构,尤其是五官位置比例,稍有变化,则判若两人。这还仅是像不像的问题,更难的是人物神态的表现,虽然是画照片,但也不能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要通过技法的加工,把画者所看、所感表达出来。所以,大师们的写实巨作,一定是主观与客观的完美契合,是“像”与“美”的结晶。“像”,就是符合视觉逻辑,让观众觉得真实。更重要的,是“美”。美的内涵是高深的学问,我个人理解,绘画之美,就是能够通过画面,让观众感受到画家本人情感的表达,感受到个性化的“我”的存在。用一句庸俗的话说,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讲的就是画理。动笔之前心里要先有整体的画面,详略的归纳,取舍的抉择,既考验画者的功底,更体现着他的审美观念和人生境界。那么,这幅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面对完成的作品,目光应该是先被暖色调的、威风凛凛的雄鸡吸引,但这不是画面的重心。真正的灵魂,是老人的面部,是那双有故事的眼睛。按照这个设想,我决定先深入刻画头部,稳住整个画面后,再收拾公鸡,最后简单表现手以及衣服,这样处理,应该可以避免喧宾夺主,抢了风头。
正式进入画的环节了。初学者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在心中的作品面前,技法和能力总是显得余额不足。基本功的薄弱,导致在打形时就遇到很大阻力,根本看不出是模特的形象,很多人不愿意画写实人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阶段特别难过,每次打开APP,看到草稿,都有想放弃的心思,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画出来。不过,这种感觉只是暂时的,当手指开始滑动,整个人就完全沉浸到画里,没时间想“我画不好”这样无聊的问题了。
开始摆布明暗和结构,画得很凌乱,其中包含很多试验,虚拟绘画的好处就是,修改起来非常方便,绘画中犯的错误,需要付出的代价只是时间,重新画一遍就是。
最出彩的眼睛,也是最消耗手机电池和我的耐心的部分,画得太亮,没有老人的沧桑;画得太灰,又显得黯淡失神。太大成了逗逼,太小成了王八……改吧,一遍一遍地改,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恋。维梅尔用心画他戴珍珠耳环的小情人,我用心画一个素不相识的抱鸡老村长,也是没SEI了。
接下来轮到鸡了。作为引导目光入画的引子,它既不能太粗糙,又要有所收敛,臣服在面部的统帅之下。这一步还是比较舒服的,一气呵成,没有什么波折。
画完鸡,两个重点基本已经完成了。这时突然不想再画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面前是朝思暮想的女神,激情过后不还有一段“圣人时间”吗。OK,休息,休息一下,调整状态。
归来,继续。终于定下了背景,用简单的单色背景,色调选择明亮的黄色,与同为暖色的衣服和公鸡呼应,营造明快热烈的氛围。对手的刻画,简单交代大关系,一方面是认为应该做此取舍,另一方面也有偷懒的小心思,俗话说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手是身体上入眼频率最高的器官,与眼睛的配合也最密切,所以,眼睛对手的敏感度非常高,想把手画得“顺眼”很不容易。智慧业余的我还是点到为止吧。
5月26日,回北京的高铁上,收尾,用颤抖的小手签名。
刚刚签完名的一瞬间,觉得画面好美,美得不敢看。但很快就找出一堆的毛病。仔细想想,这样也好,无论是菜鸟还是大神,每幅画都应该是留有遗憾的。这些遗憾,就是勾引你再挣扎一回,再痛苦一回,再快乐一回的无尽诱惑。
挣扎的故事到此结束,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谢谢各位观赏无聊的文字和糟糕的涂鸦,请调直座椅,收起小桌板,打开遮光板,把3D眼镜交还给工作人员,垃圾请扔进垃圾桶,期待您再次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