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塑造的主人公,多少都会带给人一种在彰显个人意志的触感。无论是像麦克白那样通过弑君然后篡位,以这样一种表面上看似毫无正义性的方式去显现;还是像哈姆雷特那样,不断的在伦理道德的正义性与理性之间揣摩。我们能看到其内在的矛盾,以及那种不可被调节的冲突。
然而,在雷雨与窦娥冤中,主人公的矛盾好像就是一种“个人愿望”,与外在的冲突——也许,是在30年前就已经决定了的身份差异;也许,是社会发展多年逐渐腐败的官僚体系。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真是这样,这种矛盾与冲突真的能够化解吗?
当我们进一步的分析他时,会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好像就是一个伪问题:作为平民的窦娥,以及资本世家出身的周平,他们的身份与麦克白,哈姆雷特有着天壤之别——无论是作为王子,还是作为国家的头号功臣,后两者是有能力或说有可能去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的,换言之,他们的个人意志是有途径去实施彰显的。那么相较之下,窦娥与周平又怎能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无疑这并不是作者在提出这样一种矛盾时的构想:当它仅仅是一种社会与人的冲突时,那么作为一个平民,也只有屈服和反抗,苟活和死亡。显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人内心的冲突更具有讨论价值。
不妨先来看窦娥——课本中摘录了整篇剧中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押送窦娥到刑场,以及窦娥发出三大誓言的场景,表面上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冤剧惨剧:腐败的官僚体系与司法,基于对妇女的固有认知,在未查明事实的情况下,使窦娥屈打成招,获得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且要被斩首,但追根溯源这件事情的核心冲突,其实在于窦娥内心中的伦理道德与“个人愿景”之间的冲突。当时张驴儿想让窦娥嫁给自己,但因为有着“烈女不嫁二夫”这样的社会对妇女的伦理要求,所以窦娥坚决不肯,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后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去区分窦娥到底有没有个人意志?他所追求的,他所坚守的,更像是一种社会对他的要求,而真正不被社会伦理所“异化”的,我看来只有窦娥的“真情”,也就是上文中的个人愿望。但就算如此,我们依旧无法将其二者彻底划清界限。比方说在招供之前,可以说窦娥心中做着艰难的选择——到底招还是不招?一方面是他想保留自己清白的名声,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婆婆受苦。前者我们可以说是社会伦理中“良家妇女”的要求,而后者既包含了如此多年中与婆婆的感情,也同时包含了伦理对他的教化——这种没有“理性”的教化,又怎能期待窦娥去彰显自己的个人意志呢?
当然在如此分析时,我们不能忽略作为文学作品,其社会层面的价值:无论是揭露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是侧面展现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等等。
所以何为悲剧的冲突呢?当主人公拥有强烈的个人意志时,其彰显的过程自然就是破而再立,那其内心自然是有剧烈冲突的——新秩序与旧秩序也好,自我理性与人伦关系也好……但在雷雨与窦娥冤中,我们其实并不能很直接的看到其自由意志, 甚至分析后我都认为用“个人愿景”,也仍旧勉为其难的算是合适。但是,他们不也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冲突吗?——也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芸芸众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也许这种冲突并不能正向的引起我们“更上位的”对于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但这种冲突却是鲜明的、落地的。尽管看上去主人公并没有跳脱出生存层面,去解决关乎存在的问题,但也仍旧能够激起我们不断的思考。所以如果说,悲剧的价值就在于抛出普遍性的问题,那么没有积极的个人意志,就并不能直接用来否定一部悲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