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毕业论文好多人都以张爱玲为题,该研究的都已研究过,以我们的知识水平还不能有什么创新,我听来觉得有些脸红,因为我确实想过。
当我搜索张爱玲时,词条醒目:“民国才女张爱玲:一生才华,一生不幸,可怜可悲可叹可痛可惨。”许多人站在张爱玲的生活外来看她,我觉得有些不妥,谁能真正解读另一个人?人们说她有悲剧思想,伤痛的童年,和胡兰成的曲折爱情,凄惨的晚年,孤独的一人离世。
我丝毫不觉得她的人生是悲剧的,反倒多一点对她的钦佩,作为女性的钦佩。童年时期,父母不和,在家庭的陈腐与新潮的对抗关系影响下她也拥有了卓越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想,也正加速她文学思想的萌发。高傲乖张、具有反抗精神的她并不允许别人说她可怜。如她所说出名要趁早,她便做了,还成功了,这个阶段的她 可怜吗?
年少成名会让一个女人感到满足,她的内心应该是虚荣的、高傲的,她的精神需求当时是基本满足的。胡兰成的出现可能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或许可叹但绝不是可悲,至少作为女性的我想来,她的内心或许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我并不相信一些具有大男子主义的解读家说爱玲是为了一些内心的虚荣被胡兰成的花言巧语所惑,在我听来简直荒缪。在她的自传小说《小团圆》中因为九莉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正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缘由的自述。当时的爱玲对爱情是理想化的,知音难觅,彼此欣赏。两年婚姻,深谙胡兰成是情场浪子后便放手了。爱玲说《小团圆》是一个热情故事,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作为人来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她并不认为是一段悲剧,而只是一段不成功的感情。
后来她出了国,经历另一段婚姻,过了数年艰难生活,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关于她是否幸福,希望不要妄加评判,可能她乐得其中。晚年独身每日写作,打理好自己后坦然面对死亡。我觉得晚年生活对当时的她来说或许是她的理想状态,她一生坚持写作,对她来说写作已经不是一份工作,而是回顾一生后灵魂与生活的碰撞的产物,从作品悲惨结局中获得美好的希望。恰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她清冷孤独,人生曲折,但她决不可悲。
后人的一切解读都只是附加自己的看法,去更大程度还原作者的心境,一字一词可以有千百释义。出于对爱玲的崇敬,我不希望对她的一生定义。不用看客眼光评价别人的一生,或许是对人最大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