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名人的成功之道,我们以为是很神秘的一件事情,以为他们之所以成功,一定是有什么“武功绝学”。
其实不然,大道至简,平常人之所以难以成功,往往是因为不能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或许对我们的成长能有一定的启发。
首先,对于曾国藩,稍有点近代史知识的人,都不会陌生。他是晚清重臣,扶大清江山于既倒。
他的成功之处大概有以下几点:
1、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他的镇压下烟消火灭。
2、在战胜太平军之后,功高震主的曾国藩主动撤裁湘军,使自己免受清政府的猜忌,得以保全自己。
3、他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绵延不绝。
他真正达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在社会上行走,不外乎两件事:读书与做人。把这两件事情做好了,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1.读书
那么曾国藩在这两件事情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这里我先总结一下曾国藩读书与做人的精髓,随后再分析。
这个精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拙!
他有一句名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在读书的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
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所以,曾国藩从小就培养起吃苦、踏实和坚韧的习惯。
然而,曾国藩确实也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比一般的人还笨一些,他考秀才考了9年才考上。
但是他考上秀才之后,第二年他又中了举人,4年之后,他又中了进士。
而那些比他先中秀才的那些同龄人,最后连个举人都没考上。
所以说,曾国藩这种学习的方法,虽然看起来很笨,很“拙”,但却是最快的方法。因为他学得扎实,学得透,不留死角。
2.做人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都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宁愿人占我的便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宜。
由于他的这种吃亏精神,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即便他手中的权力一天天地壮大,朝廷的那些大臣都没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另外,他之所以能战胜太平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会用人。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那些不善言辞的乡 下人,因为这些人大多敦实淳朴,没有浮华之气。
他讨厌那些油嘴滑舌的人,因为那些人一遇到危险,就会神情飞动,言语圆滑,极容易动摇军心。
在打仗上,曾国藩更是把他的“拙”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湘军打仗以“结硬寨、打呆仗”而闻名。
他们攻城,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往往是一年两年地攻。怎么攻呢?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沿着要攻的城周围挖两道沟,前面一道沟用来攻城,后面一条沟用来打援。九江、安庆和天京就是如法炮制打下来的。
曾国藩说他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表明他十分看重读书的功用。
他做任何事都不怕苦,不怕烦,他善于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地分析,在全面把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在事情结束以后,还进行总结经验,作为下一次的参考。
我们很多人渴望成功,往往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真正的成功往往没有捷径,如果有,那一定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