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时此刻有人问我,这辈子最不能割舍的美食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答“火锅和奶茶”,但若必须再择其一,我选火锅,还得是那种摇曳着袅袅仙气,牛油味能飘散出十里远的川味老火锅。
说起来,第一次尝试到比较正的川式火锅是在大学的时候。那天部门聚餐,秋季微凉傍晚,一行人屁颠屁颠前往商场里新开的那家连锁四川火锅店。
–“想要啥锅底?”
落座后,服务员小姐姐迅速递上一份精美菜单。然后双手在腹部打了个叠,继续带着职业假笑站在桌旁等候。
我们几颗头凑在一起,眼睛齐刷刷看向锅底那列。
–“要不还是鸳鸯吧?菌汤拼微辣?”我提议。
–“这怎么还有猪蹄锅,有点意思。”
–“能不能点个番茄锅呀。”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之时,部门里一个孩子突然激动起来:“九宫格九宫格,这有九宫格哎!吃这种应该会很有感觉!!”他拍着桌子强烈建议大家尝试下特色锅底。
–“我们家九宫格很有特色呦,格子温度不同,适合涮煮不同食材。牛油也超香,如果不能吃太辣建议减麻减辣。”服务员小姐姐趁热打铁的补充道。
经她这么一推荐,加上大家也想正经的体验一次川味火锅的味道,于是我大笔一挥,在九宫格后画了个勾。接下来就是点菜,肥牛肥羊丸滑拼盘一个不漏,毛肚鸭肠黄喉这样的特色菜也不可以放过,蔬菜和宽粉则是用来均衡营养和填饱肚子。女孩子爱吃小食,红糖糍粑也得来上一份,饮料则是点了人气最高名字又奇奇怪怪的西瓜烧酒。
等上菜和开锅的时候,老家在四川的班长吕志志同学自高奋勇,说是要去为我们调配正宗的,配辣锅吃的蘸酱。
跟着一起走去调料区,只见他不紧不慢的拿起小碗,先是往里勺了很多蒜泥,然后又加入大量香油,最后撒上两撮香菜,即算大功告成。
呃……就放这么多吗?我一脸懵逼。
不禁回忆起以往和家里人一起吃火锅的场景。每次去调料区,我都恨不得拿着小勺把所有的调料都舀一点放进碗里,吃着这种味道难以言喻的黑暗型蘸料,总是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放心,这可是正经的蒜泥香油碟。”他说着又继续拿起小碗舀起大蒜来。
很快,菜品上桌,琳琅满目的铺满了一整个台面。大家先是碰杯,干上一口冰爽清新的西瓜烧酒,然后迅速抄起筷子,朝着肉菜四面八方进攻。
我举着木箸摇摆不定,最终从冰块上夹起块颤巍巍的黑毛肚。抱着试探的心态把毛肚放进翻滚的辣锅,照着推荐吃法,筷头聚力,七上八下。最后夹出时,刚刚品相还很是嚣张的毛肚已经蜷缩成了精致的一小块。
我将毛肚放进蒜泥油碟浸没,然后迫不及待的吃进嘴里。
啊……
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或许就是《食戟之灵》里好吃到爆衣的感觉吧。
一整块黑毛肚在热锅中迅速受热,很好的吸收了牛油的醇香与层次感丰富的辣味,七上八下的涮法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毛肚的韧劲与口感。而点睛之笔可谓是蒜泥油碟中的那么一蘸,不仅给食材迅速降温以便入口,更是中和了毛肚整体的辣度,增添了一丝蒜香。
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黑毛肚,可谓相见恨晚。从此以后每次去吃川式火锅,黑毛肚都是必点项目。(千层肚什么的魅力就没那么大了)
或许正是与川式火锅的初见太过惊艳吧,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致力于拉上三五好友去搓上一顿。
连锁型和私人开的都尝试过,多数能让人辣的很舒心,麻的很过瘾,但也不乏有些不尽人意的,多数是底料不行的缘故。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几次,比如在重庆洪崖洞顶层吃到的那家,辣锅锅底的味道就很复合,相比家乡这边的店“辣的层次”更丰富劲爽。点的鸭血端上来鲜红鲜红的,质感如活动般弹滑剔透,吓的我们一度没敢动筷。耗儿鱼也是第一次在那边尝试的,肉质新鲜厚实,后来在学校门口的某店也点过一次,明显就逊色不少。
还有一次就是毕业前经同学推荐去的一家重庆火锅店,那里的牛油锅底味道再一次唤醒了我日渐麻木的味蕾,咸度,辣度,麻度和香味都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直让人吃的不想说话,只顾不停的烫捞各色食材。
清代诗人严融曾有过这么两句诗:“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这倒是很好的描绘出一幅木炭劈啪作响,友人围炉而食的幸福景象。吃本就热情洋溢的川式火锅,自然也是人多些才能吃的出灵魂。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件趣事,记得大二时一好友请客吃火锅,两个人,菜却豪爽的点了一桌子。最后剩下诸多鸭肠千层肚,我俩那时已是肚饱意足,却又不想浪费,于是也不管口感,一股脑把肠子肚子全倒进锅里,最后又一并捞出,像吃面条一样,硬是给全解决了。那次以后,我俩一度对面条都产生了阴影。
其实像我这样的饭桶,能够长久的热爱一种食物已是比较难得了,但这川式火锅仿佛是合了我的命格,莫名就着了它的道了。
脆嫩的毛肚,厚实的肥牛,鲜美的虾滑,能够爆浆的小腊肠……
清爽的莴苣,粉糯的土豆,纤薄的豆皮,吸饱了汤汁炖的烂烂的娃娃菜……
Q韧的宽粉,香脆的小酥肉,沾满了酱汁刚炸出来的红糖糍粑……
掐指一算,不再有个三五十年的,我是吃不腻这个磨人的小妖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