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两面三刀?

三国时,蜀国有一个大臣名叫李严——后来改名叫李平,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的事迹很耐人寻味。

诸葛亮屯军祁山、准备进军汉中时,李平负责后方运输。正是夏末初秋,大雨久下不停,后方粮食供应不上,李平就派手下将领去给诸葛亮送信,请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听了李平的意见就撤回了军队。

李平听说诸葛亮撤军之后,又装作大为吃惊的样子,对别人说:“军粮非常充足,丞相为什么要撤军呢?”他是想开脱自己的责任,把不进军的责任全推到诸葛亮身上。

同时,他又向后主刘禅上表说:“我军只是假装撤退,目的是为了诱骗敌人来与我们战斗。”

后来,诸葛亮把李平给他的信、及他给后主的上疏当面对质,真相就显露了。李平理屈词穷,只好低头认罪。他被废为平民,并流放到了边远落后地区。

李平被罢官流放后,还希望诸葛亮再召回他,重新启用。后来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李平回朝无望,激愤抑郁而死。不知他活着时,是否反思了自己的问题呢?

李平的心理和表现,很让人好奇,他为什么是这样一种两面三刀的人呢?

首先是因为利益。他想乘诸葛亮不在朝期间,得到大权,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辖治。

其二是因为性格懦弱,底气不足,不果敢勇武,不敢承担责任。

思考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要么减少欲望;要么提高胆量。否则,是什么大事也做不成的。

但是,欲望和胆量这两者的关系颇为复杂微妙。

太强的欲望,有时会遮蔽了我们的理智,让人升起愚蠢的胆量,做一些愚蠢的事情,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上面李平的事迹算是一个案例。

还有一个笑话,讲的也是这类情形。

光天化日之下,有个人跑进金店打劫。他打开展示柜,撸起一堆金链子就准备往外跑。

他自然被店家逮住了。

店家把他扭送到官衙,审判老爷问他:光天化日之下,你公然进店抢劫,难道没看见店里有人么?

这贼答道:老爷,我眼里只看见金子,根本没顾上看有没有人了。

真是利欲熏心啊!

大家觉得这可能只是个故事,但它真的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在现实的人性里,放大一百倍,我们有没有在利欲与理智面前动摇过呢?

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商场,还是普通的工作与人际关系中,我们难免遇到利欲诱惑的时候。

想一想这个笑话,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想一想,得到这些利益我又能如何?我能变得富有吗?我的生活和人生能因此而彻底改观吗?我能因此而一劳永逸吗?我能为此不背上良心或道德的谴责吗?我能不为此而感到不安吗?

当我们能够清晰、长远地看清未来时,才不会为眼前利欲所诱惑,成为它的俘虏。

有时候,我们会为自己的一次错误付出很大的代价,后悔一辈子。得到的那点蝇头小利,跟长久的内心折磨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古语里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站得正、立得直,没有旁支末节的欲望,才能巍然屹立,才能有宏伟与力量。

只有摒弃了过度的私欲,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才能生起真正的力量,铁肩担道义。这是有底气的勇敢。

要么不做,这就是减少欲望;要么行走在道义上,才会勇敢,敢于承担。

千万不要“利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如此,最后,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哪头都不落好,空打算盘空欢喜,到头来一场空,徒令人鄙视与叹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