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代大诗人李白是著名的诗仙,为什么称为诗仙呢?
天宝元年,当时李白三十来岁,无官无职,也还没有什么大名气,而贺老已经八十多岁,更是拥有“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等一大堆头衔的“知名学者”和“学术权威”。但是童心未泯的贺老,一见到李白的模样,就“奇其姿”,想那李白喜爱“侠酒诗仙”,颇有些仙风道骨、潇洒出尘的气度,狂放的贺老最喜欢这样的人了,就让李白拿出文章来看看。
李白先拿出他的《乌栖曲》让贺知章看(乌栖曲原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此时贺老就“叹赏苦吟”,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对李白的赞许是毫不吝啬的。后来李白又拿出《蜀道难》给贺老看,贺老居然“读未竟,称赏者数四”,也就是说没看完,就夸奖了不下四遍,由此也可以看出贺老是个性急直爽的人,贺老看完后,更把李白赞为“谪仙人”。不论是极写仙境之美之奇,纵酒之乐之狂,还是表现对现实不满,对权贵的蔑视,诗中都表现出诗人桀鹜不驯的性格和飘逸潇洒、超尘脱俗的诗风,于是李白便有“诗仙”之美称。
李白的诗作善于运用浪漫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他的爱情依然是浪漫的。
《上安州裴长史书》“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这便是李白的婚姻史上的第一次天作之合。文中的“许相公”高宗时曾为宰相,所谓“见招”即指李白上门为婿,也就是人赘许家。而由开元十六年秋至开元十八年秋,其间正好经历了三个秋天,故李白才说“至移三霜”。野史中记载李白与许氏恩爱非常,并生有儿女,许氏死于何年?魏《序》没有明确记载,只是以“女既嫁而卒”略微涉及。对于这五个字的含义,众说纷纭。
《南陵别儿童入京》“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四十二岁,此时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其得意之态溢于言表。诗题只说“别儿童”,这里用“会稽愚妇”之典故,是有所指责。詹锳认为此诗是“把刘氏比作‘会稽愚妇’”。不久,李白不久便奉诏入京这才在诗中以当年的“会稽愚妇”讽喻之。这一事实说明,李白与刘氏的诀别,是在天宝元年的秋天以前,而许氏之卒,也就更为其前乃十分明白。这就是说,李白在许氏卒后,即移家江南,然后再与刘氏结婚,将家安置在南陵。
元二十六年许氏卒后即离安陆而至越中,其中的时间,正与他自己所说的“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合拍。
魏《序》中的“次合于鲁地一妇人”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前与刘氏相“诀”后,未久即奉诏入京,直到天宝三年的春天才被赐金放还,“途经梁园而游鲁,”也就在这一时期。天宝年间李白在山东的行踪,他与“鲁地一妇人”结婚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天宝四年初春之际。又据魏《序》可知,这位“鲁地一妇人”与李白结婚后,曾生一子叫颇黎,则二人的夫妻时间较那位“愚妇”刘氏为长乃可论断。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作诗时间在天宝九年,那时李白已经五十岁,而颇黎出生应该是在这之后。魏《序》述李白四次婚姻事止于天宝十三年五月,而其间尚“终娶于宋”,则颇黎出生到其母去世在天宝十一年前后,或前或后,确切时间暂时没有考证。
《自代内赠》一诗中,他用 “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而这位妻子便是宗夫人。那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为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得罪了杨贵妃,最终只好辞官不做,携带着玄宗赏赐的金银珠宝畅游天下。李白从长安出发,取道洛阳,和他神交已久的诗人杜甫见了面。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个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相见甚欢,他们一起沿着黄河漫游,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久,两人游历到了河南开封。在这里,他们又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一天,李、杜、高三人带着美酒来到开封城东的梁园游览。一番畅饮过后,三人诗兴大发,杜甫写下了《遣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而李白则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父吟》。三人完成各自的大作后,扬长而去。他们走后不久,武则天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小姐正好路过梁园。宗小姐看见了李白的大作,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僧人要擦掉墙上的字迹,宗氏就花千金买下了整面墙壁,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佳话——“千金买壁”。当时李白刚刚丧偶不久,杜、高二人听说此事后,就到宗府为李白求亲,最终李白和宗小姐喜结良缘。宗夫人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宰相的孙女,宗氏自从和李白结婚后,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对李白前妻的儿子是没有尽其作为母亲的责任的。但是宗氏与李白结婚后之感情又十分诚挚殷密。这可以从李白在此期间所写之《长相思》、《自代赠内》、《秋浦寄内》、《代赠远》等诗中知道。最后一段婚姻,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最美满的吧。
元755年,时逢安史之乱,他和宗夫人在庐山五老峰屏风叠避居,很有自知之明地写下“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的诗句,决意归隐。然而,他终究不能超脱,五十六岁时,他再次经不住诱惑,到永王李璘军中去做了一名幕僚,讨伐叛军,结果呢?站错了队,误入皇室内斗,卷入牢狱之灾。 在李白遭遇劫难时,宗夫人更是全力调动家族关系营救他,为他“啼泣求援”,可见,这已不是一般的夫妻之情。当他被远放夜郎时,宗夫人还同弟弟前来送别。
李白一辈子浪荡不羁,从世俗角度来看,他混的很失败,仕途不顺,有两次婚姻都是寄人篱下,其中的一次还遭人嫌弃。空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大作为。但就是这样一位,还有一位宗夫人爱慕他,与他相濡以沫,李白这一生,得宗夫人足矣!
太白先生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两个不幸去世,一个嫌弃他使他痛苦,而另一个却是他一生中最浪漫的遇见,想必在爱情方面,李太白也算是尝尽了其中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