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16数本一班杨盼盼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说起年,想必大家此时此刻脑子里都会浮现出餐桌上色香味俱放的烟花,大街小巷被鞭炮渣儿铺满的“红地毯”,家家户户门前挂满的红灯笼,,,这些美好的景象早已自我们懂事起“年的味道”就深深地扎在我们心里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在何处,每到这个时刻我想应该没有一个人能够抗拒对“年”的思念。
有关年的来历,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如今随着时代的迁移,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南北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年的古老文化却是相同的。细数一下,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几件事,1.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2.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3.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4.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5.拜年,我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日子,到山上看望逝去的先人,与他团聚也祈福他们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7.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8.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年的传统习俗,距今为止,我们的年,不仅仅局限于古时的传统了,更多了最重要的一点,家人团聚,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人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很多人为了生活常年漂泊他乡,然而,“年”却成了他们最期盼的时刻,一年之中,唯有过年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和聚一堂,屋前屋后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烟花爆竹味,小孩穿着漂亮的新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感。
然而,在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道路之中,也避免不了其他因素的渗入,就好像一道美味的菜肴,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它本质的鲜香而受人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口味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这道菜也定会加入其他调料而改变自己原本的味道,我们的“年”也是如此,日益变化的新生活让我们“年的味道”变得越来混乱,甚至浑浊了。
回想刚过去的年,我的脑海里已不仅仅是美味的佳肴,绚丽的烟花爆竹了,更多的是——麻将棋牌,好像过年大家都不喜欢看烟花或者放烟花了,餐桌上的年夜饭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大人小孩都想以往那样,不喜欢出门互相与周围的朋友邻居说东道西了,古老传统的“年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淡,正在取而代之的就是现代人们最喜欢的——麻将棋牌了,视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甚至更多的麻将机,大家急急忙忙吃完饭就迫不及待的去麻将机那里坐着等人了,“年夜饭”就好像被打发了那样,大家更钟爱“麻将”,小孩和年轻人吃了年夜饭就忙着打麻将去了,留下的只是一年到头盼望我们回家一次的老妈子在默默地收拾着饭桌,她可能很渴望和我们多说一会话,多看看我们现在的模样,可是她的愿望也被“麻将”抢走了,或许这只是小小的家庭麻将,可能很多人认为小赌怡情,打着玩玩,可是就是这小小的家庭麻将,让我们忽略了我们年迈的父母,让我们丢失了我们几千年“年”的优良传统文化,甚至很多人会趁着过年,外出的人都务工回家,兜里都揣着不少钱打起了主意,私下开设赌局赌场,专供人消遣,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经不住诱惑也去玩玩,人多了就有趣了,很多人玩的彻夜不归,很多人输了不甘,一直沉溺下去,最终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就是现在的“年”,这种充满互相谋取利益的“年味”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了,可能我们花了好几天在赌局上也赢了不少钱,可是一年当中能有那么几天呢,那几天你又失去了什么,可能一家人好好吃顿饭,谈天论地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常常都说“恭喜恭喜中国年,欢欢喜喜过大年”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过年就要过个“中国年”要把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年”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要让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浓,散发的越来越远,而不是为了个人金钱利益就忘记了我们的传统“年味”,希望每个中华儿女都要记住我们最初的“年的味道”,并一直散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