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也经常能听到朋友提起这部影片。看完电影,我的感觉是沉重、感动,也有点庆幸,庆幸自己身边人都没有遇到这样的事。
电影的中文名没有太多的倾向,但不知有多少人留意到片子的英文名《Dying To Survive》,“渴望生存”。光看这个片名就知道片子的基调不可能是光亮的了。确实是渴望生存,电影中最让我感动,忍不住流泪的有三个点:一是一批买药的人被抓了,一位老人对警官说,她病了三年,把房子也病没了,她只是想活下来;二是黄毛被车撞了之后,程勇对警官说,他(黄毛)只是想活下来;三是最后程勇在法庭上说,他犯了法,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但请法官关注一下那些病友,他们都想活下来。回想一下,自己的三处泪点都紧扣了片名,sigh~~~
可能自己比较敏感吧,虽然电影前半部分拍得比较欢快,但由于主题在那,总是感到心有戚戚。繁花易败,烈火烹油也难以持久。看到程勇在吕受益在吕家开心吃饭时,就明白转折点快到了,开始为吕担心;在几人在保健品店吃火锅时,就觉得剧情要开始反转了。果不其然。
在影片中,虽然正面只走了吕受益和黄毛两人,但看到片尾的字幕,导演的言下之意还是昭然若揭。影片始于2002年,程勇买了一段时间假药,停了一年,也就2003年恢复低价卖药,应该卖没多久印度的药厂就关闭了,程勇也被抓了。看看片尾字幕,留意一下零几年时那种疾病的存活率,再看看从什么时候,相关药物进入医保,印度也驳回原药厂的请求,允许国内继续生产仿制药物,就能想到,在这中间的这么多年,影片中出现的那么多病友,到底有几个能坚持下来呢。想到这点,又怎能不感到心情沉重呢?
虽然如此,但导演也是为电影添了一些光明,让我们也看到希望的。从警官抓人后放人、猜到和程勇有关却不采取行动(电影开头可是差点打起来的),最后宁愿接受任何处分也不想再办这件案子,黄毛被撞后他抱着黄毛冲到医院;真正的假药骗子张长林到最后也没有供出程勇;法官认定程勇两项罪名,但只按法定最低刑期判刑,并且判词中专门提到考虑了程勇的动机,并且最后还减刑了;法警看到很多病人在列在两旁时,没有快速通过,而是专门放慢速度。这桩桩件件无不表明了大家对程勇行为的认可和肯定。
看完电影,不禁为其中的人物感慨,其中吕受益尤其令人惋惜。从他一开始找程勇,求助遭拒不发恶声,只是留下淡淡一句“我等药救命啊”,其性格可见一斑;在与病友一起围堵药厂代表时,别人群青激昂,他一个人在后面吃盒饭,可见他很清楚这样做是没用的;在02年,没有发达的网络,他却能了解到印度有生产仿制药,能给程勇提供具体的厂家地址,而且在程勇去买药之前就能先付款,其实他才是真正促成整个事件的人。这样一个人,从想死到看到孩子不想死了,到找到希望,又变成失望,最后抛下妻儿自尽。但即使这样,在病房和程勇见最后一面时,还是没有任何怪责之意。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影片中,程勇与吕的妻子在病房外等待时,吕妻处在阳光找不到的阴影中,程勇在左边光暗之间,而两人中间有一个阳光灿烂的空位,不是为吕而留,又是为谁而留呢?
对于影片中的群主慧慧,虽然没有正面说,但从程勇用钱砸男领班时她的反应,从她大喊“脱”,从她在家里的举动,不难窥见其遭遇。但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在丈夫见女儿生病就离她们而去的情况下,她还是坚持陪伴女儿、为了女儿付出一切,令人感叹母爱的伟大。
程勇本身只是一个卖保健品的,迫于生计才铤而走险走私仿制药,刚开始未必就有多么的高尚,只是为了钱而已。挣到了第一桶金,又被张长林盯上后,就放弃了走私生意,转行做衣服,生意还做得不错,月赚几十万。在看到吕受益的境况,特别是在吕自杀后,才真正变成“药神”,不但不赚钱,还倒贴运费和走私成本向病人提供低价药。特别是在张长林被抓后,对自己的后果有了清醒的认识后,不但不停止,还倒贴大量的钱向病人提供药物,而且还一改之前只向老客供药的明哲保身的低调做法,全面向全国推广。在这期间,还把一直舍不得的儿子送出国,把工厂也遣散了,最后被抓时,首先想到的还是用车挡住警察的路线,让拿药的人可以离去。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畏惧,而是心怀畏惧却迎难而上。
情与法、效率与公义都是难以平衡的。前者“无规矩不成方圆”,后者在《论语》“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的故事中,孔子也褒子路贬子贡。个体的理性选择往往与集体的最佳选择相距甚远,这其中的距离,只能由政府、由社会想办法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