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
2014.07.21
这段时间没有完整的几天看书和看电影,我内在的感觉是: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正在对应着曾经在书里和电影的体验,这个是很奇妙的,当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能才会去寻求书、或者电影的帮助。当你已经有足够的储备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对应你的生活,这样对生活的理解会更深一些。下面的是两年前写的一些零碎的读后感、观后感,无关对错,一时感触而已。
王波很喜欢《情人》的写作方法,从任何一页你都可以作为开头开始阅读。《白银世界》也是这么样一个中篇,从任何一段你都可以读下去,尽管读到最后你都可能不知道他在讲一个什么故事,但就是小会让你爱不释手。久违了。
小时候对无垠的太空充满了各种好奇,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仰望天空的那种渴望。借着读《三体》的机会开始重温这些科学都无法解释的现象。最感兴趣的是宇宙的起源,创世大爆炸以及奇点,黑洞之类的。整个宇宙可能就是由一个奇点爆炸扩张而生成的,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没有时间空间能量物质。正是对人类起源的无限好奇才让这样的研究一直继续了下来吧。
有的时候会想到生命与死亡的话题。为什么人就能够活着,好像有个什么东西让人能够吃饱了后就能够指挥自己的四肢来活动,而一旦人死了之后就如一堆废物,就动不了了,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获得人工智能,这种智能并不是支撑人类的那种动力。基因,细胞,核糖核酸,甚至于人类的起源,追问上去就变成哲学了。
《哈尔的移动城堡》 :看的第一部宫崎骏的电影是《龙猫》,当时特别喜欢,顺便就下了他的大部分动画片,《千与千寻》至今放在硬盘里没有去触及。听说他要退休了,《起风了》是最后一部了,其实我以为他早死了呢,也赶个时髦从移动城堡开始看下去。不了解原著的话可能真看不懂,充满了各种隐喻,待了解了背景之后会觉得真是故事与画面都很美的影片。
《甘地传》三个多小时讲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已经很简略了,但若你真能够静下心来跟着他的一生在那个乱世奔波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非暴力不合作”作为他一生的信条使得印度完成了独立,起初我以为他是不得之举,到最后才知道这是大智慧,世间的聪明他比谁都多,毕竟也是律师出身。找到自己所好之物然后很傻逼似得坚持下去几十年后亦会成功,看到后来才知道甘地是把事情想通透了之后最聪明的做法了。他的信仰是宗教,用任何一种宗教的思维你都可以解释涉及人的所有哲学命题,然后你就可以去到这个世界上了。有人告诉过我,如何跟人打交道,要有理,有理便可走遍天下。更大的理需要我去掌握。
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没有看过,前两天看了部同名电影,尺度大的惊人,比《查克莱夫人的情人》好多了。一个想要向上爬的年轻人借助三个女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三段感情展现三个不同的爱,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爱。有时会觉得当今中国正在走西方走过的路,经济是美国的,文化是欧洲的,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
《莫扎特》影史上排名很好,在一干描写莫扎特的影片中也很有分量。去年跟朋友考过几十个G的他的音乐,对于我这样没有经过古典音乐熏陶的听懂他的好还真难,这部影片帮助我来欣赏那些音乐的好。片中有个片段,莫扎特在舞会上肆意挥洒才情时旁边有个满脸点点的小男孩,贝多芬是也,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