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十六七岁的时候
那是热爱
现在我都七十多了
这就是有一个使命
我必须要把杭州的地方曲艺传承下去
“老太婆了么烧茶煮饭管家务,生活不要了个儿女啊,吃过来的用过有的多,哪晓平地起风波了么。苦痛啊呜,拳头捏紧,哎呀一命呜呼!”地道的杭州方言配上一面小锣一个锣片,或者三块红木板,便构成了最原生态的小热昏。
小热昏意思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而这满嘴荒唐话正是说出了人们心中所想却不敢说的话。用充满市井味道的讥讽,玩笑般的语言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在那个时代给人聊以安慰的鼓舞。那些滋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感人故事、生活趣事,夹杂着风土人情被戏谑的口吻表演出来,自然能唤醒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博人一笑。
作为国家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小热昏,最初却只是卖梨膏糖艺人拉拢生意的一种手段。卖糖艺人站一长凳,就着一面小锣念出朝报上的新闻,招徕顾客驻足围观,用诙谐幽默的内容配以通俗易懂的小调,这种广告形式逐渐演变成一种说唱表演艺术流传至今,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从最初杜宝林先生发展出小热昏的表演形式,到如今第六代传人的周志华老师,小热昏这种独特的说唱艺术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周志华老师从小就喜欢曲艺表演,17岁时放弃学业进入杭州曲艺团开始学习小热昏,半个世纪的追随让小热昏已经成为流淌在他生命中的因子,值得用尽一生热爱。
如今流行文化对传统艺术的巨大冲击,导致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出于后继无人的困境,小热昏也面临着失传境地。周志华老师深感自己作为小热昏传承人所背负的使命,于是他免费开设了小热昏培训班,将喜欢小热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断的用创新节目为小热昏注入活力,丰富而完整的保留下去。
令周老师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前来学习小热昏。起初他们作为台下的观众,在周老师的表演下耳濡目染,逐渐培养起对小热昏的兴趣与热爱。或许小热昏看起来只是一种地方的曲艺戏种,但在它的背后则是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记录了这个地方所经历的兴衰往事,对小热昏的传承更像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小热昏,作为一种杭州本土的曲艺形式,用满嘴荒唐话道清是非黑白、人情冷暖。锣声阵阵,木板声声,沉淀着杭州城市的民间智慧,语言风貌。也是老一辈杭州人的童年记忆和城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