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很多人说拥有好工作就是幸福,事业成功就是幸福,财富满满就是幸福。于是他们加班加点,早九晚五,或者996,等升了职、发了财才发现自己并不幸福,因为人生中还有无数的艰辛目标需要实现。
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一首歌唱到:“我在寻找幸福,幸福却在我身边悄悄溜走。”幸福真的是那么遥不可及吗?《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幸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我们了解幸福的真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通过学习和练习,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主人。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在哈佛是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积极心理学被认为是追求幸福的心理学。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解释了幸福是什么和学习寻找幸福的方法!本书为我们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识破生活中幸福的假象,了解幸福就是意义和快乐的结合。第二,打破传统的观念,学会在学习中、工作中和亲密关系中找寻幸福。第三,破除内心的限制,接纳幸福。
01 幸福就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
什么是幸福?无数的人认为到达了最终目标就是幸福,如登山运动员终于爬上了山顶,篮球运动员终于夺得了冠军,学生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打工族终于买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所以他们在到达终点的过程中秉持着“无苦无获”的观念,认为过程的忙碌和辛苦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
这种观念让他们的人生陷入了一个吃止痛药的过程,一座山顶就像是一片止痛药,等到爬到山顶之后吃一片止痛药,接着带着痛苦去寻找另一个山顶的止痛药,如此反复循环,人生就是一场生病的过程。
泰勒博士把人们追求幸福的现象分成四种人生模型: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第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忙碌奔波型,他们放弃一切当前美好的事物,一味地埋头苦干,只相信未来才有更好的幸福。等他们真正到达未来,才发现还有未来的未来需要继续奋斗,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幸福的假象”。
第二种就是享乐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以追求当前的幸福为己任,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快乐,不管未来。没有目的和挑战的他们会麻痹在今日的虚假繁华中,最终会跌入无所事事的谷底,作者称这是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这类型的人也被称“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曾经的挫折和失败毁掉了他们追求幸福的信心。他们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这种类型的人也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当失败或无助时,他们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泰勒博士通过对前三种人生模型的否定,找到第四种幸福型人生模型,肯定了幸福型人生模式才是我们正确打开幸福的方式。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就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是指享受当前,并能承受得住困难和挑战,在总体上可以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意义是指我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罗伯特.M.波西格在《禅与机车维修的艺术》中提到自己与一群老僧人爬喜马拉雅山的故事。波西格眼中只有登顶的目标,认为山顶才是幸福的目标。所以波西格只看到山路的阻碍,无法享受过程的乐趣;
而老僧人在确定了方向正确之后,轻松上路,一边惬意地享受山路的风景,一边积极坚定地排除万难,快乐地朝着山顶爬去。
很明显,老僧人就是幸福型的人。他把快乐和意义完美的结合起来:既可以享受过程,享受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又可以实现登顶的价值。
02 如何在学习、工作和亲密关系中寻找幸福
在很多人看来,学习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哪怕一开始因为兴趣而学习,但兴趣消失后,我们就很难保持快乐的情绪,甚至会感到厌恶。
高考刚结束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常见的场景:学生们痛痛快快地撕书、撕教辅资料,有的学生可能会大喊大叫,有的对着树,对着山峰大喊,感到了一阵解脱。
对很多高三的学子来说,为了高考奋战的日日夜夜都是辛苦、痛苦和煎熬的,他们感受不到任何快乐,高考就是终极目标,高考过后就是最大的解脱。
在孩子一踏进校园时,社会、家长、老师就对孩子开始灌输 “无苦无获”、到达终点才有幸福的的观念,学生就会慢慢地习惯用名誉和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学习,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学习的快乐。
而学习,实际上可以变成幸福感更高的一件事,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找到心流,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在状态”。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专心阅读的时候,似乎无法听到别人在叫我们;当我们在专心玩游戏时,会忘记一切;当喜欢画画的人在画画时,会觉得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这样的体验就是心流。
在心流状态中,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呈现出最好的状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创设更多的心流体验,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成长了。
其次,我们可以改变对学习的偏见。
书中提到唐纳德·赫布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告诉600个6-15岁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再做家庭作业。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欠佳,他们就会被罚出去玩。如果他们好好表现,他们会有功课要做。结果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了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而非出去玩耍。
由此可见,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学习的时候,他们不但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最后,教师和家长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还是重点关注怎么让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很少关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学习是为了分数的高低,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时,学生就很容易感到痛苦,那他们未来的人生也不会成就很高。
相反,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和意义,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当孩子在学校里被允许去追求幸福,那么他们长大成人后,也更容易感悟幸福和拥有幸福。
开心工作——做自己喜欢并可以获得报酬的事情。
很多人对工作存在着这个偏见:工作一定是痛苦的!所以当你问“你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吗?”,可能会有50%的人回答“不喜欢!”。很多人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所以他们不得不从事自己不想做的工作。
其实工作可以是快乐而有意义的。泰勒博士提出可以运用MPS模式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MPS指的就是:意义、快乐和优势。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能给自己带来意义、快乐和优势的事情分别都有哪些,然后从中找到这三个要素之间的交集部分,而那个交集的部分就是适合自己的工作。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写道:“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能够获得报酬。”我们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个美丽的命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里同时得到报酬呢?这需要我们转变对工作的偏见。
如果我们把工作视为一个任务或者赚钱的手段,而不是期待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我们每天上班就是因为必须去,而不是自己想去。
如果把工作视为事业,就会注重积累经验,关注事业的发展也会积累人脉和名望。如果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使命,那么工作本身就是目标,工作就是充满快乐和意义的力量源泉。
能够把工作看成是使命,工作就是自己幸福的目标,这种状态应该是我们最想追求与理想的状态。如果因为现实原因,无法找到完全符合MPS模式的工作,我们也可以为工作赋予意义,因为对于提高幸福感而言,对工作的看法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创造幸福的亲密关系
在甜蜜的婚礼进行曲中,无数的恋人因为爱情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很多人错误地把牺牲和爱并列,在婚姻关系中把牺牲看成是一种美德,如一方为伴侣放弃深爱的、别处无法找到的工作。觉得牺牲越大爱得越深,往往到最后,会让自己的情绪受损,也会影响配偶的情绪,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破裂。
人们在两性关系里既不喜欢“占便宜”,也不喜欢“吃亏”,只有在情感对等的情况下,双方才会感觉比较满足,关系也比较容易维持下去。所以要想经营好亲密关系,首先要扭转的一个观念是:牺牲是一种美德。
第二是把注意力放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爱需要持续地去理解对方,探索到对方更多的想法、需求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熟悉的伴侣身上找到彼此之间的交集,然后共同去追求、去成长。
第三是用心培养亲密关系。一个美满的姻缘,并不是去找到那个“合适的人”,而是一个你用心培养的亲密关系。培养爱比寻找爱更加重要。很多电影把寻找爱放在了首位,如两人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考验终于在一起了,但真正的挑战往往是在一起后能否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需要用心呵护和培养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对双方都有意义和快乐的事,坚定爱的旅程,创造充满爱、幸福和自由绽放的空间。
03 破除内心的限制,接纳幸福
林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面前人人平等。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很多人却被种种内心的限制阻碍了幸福的来临。”
很多人明知道什么才是有意义和快乐的工作,却依然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很多人明明有着美满的生活,却亲手把它破坏;很多人宁愿孤独绝望,也不去用心找一个可以分享生活或是与当前亲密的人培养幸福的关系。
人们用种种内心的限制剥夺自己的幸福,是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和无知。我们不敢相信那些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同时又害怕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所拥有的。
我们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活在幸福中,而等到了失去后才痛彻心扉,如生了病之后才发现以前拥有健康和时间就是幸福。同时,人们错误地以为幸福是有限量的,自己得到了别人就得不到了,会有一种愧疚感。
幸福是无限的。当我们幸福的时候,能帮助更多的人幸福。就如佛祖所说的:“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减弱的”。所以让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幸福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时时刻刻做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挑战,和随之带来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当我们破除了追求幸福的内心限制后,就需要通过技巧和练习增强我们的幸福感了。
第一,可以使用“幸福催化剂”增加幸福感。“幸福催化剂”就是对我们具有意义和快乐的行为,就像是草屋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
对于出门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每周和亲人的视频通话,或者和朋友的温馨小聚,就可以帮助TA缓解工作带来的乏味。
对于某些父母来说,他们的“幸福催化剂”可能就是周末与孩子共处的时光。这种力量可以支撑他们度过繁忙的一周,让他们每天都有一种使命感,要为家庭的未来而奋斗,让他们活力充沛,帮助他们在工作上表现得更加出色。
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 “幸福催化剂”——也许只有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快乐体验,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
它不但会让我们享受当下,也会鼓励我们去发现生活中那些很小,却能带来快乐和意义的事情。只要我们每天或每周抽出一点时间,持续地去做,也能大大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第二,简化自己的生活,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时间,也可以增强幸福感。人们通常都太忙了,总希望把更多的事情挤进更少的时间里。但时间是有限的,超负荷地忙碌加上压力,会导致我们的不快乐。
梭罗在19世纪时就劝告与他同时代的人要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性:“简化!简化!简化!做两三件事就够了。”梭罗的话运用在分秒必争的现代就更贴切了。
简化生活,我们要学会给身边的人和关系进行排序,把那些对自己一生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关系,放在首位。要跟不重要、没意义的事情说“不”。通过不断地去简化自己的生活,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我们才能深切地感到自由和幸福。
第三,建立幸福的习惯,增加幸福感。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如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探求一个更有帮助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
作者认为要建立让自己幸福的习惯,比如每个星期运动3次,每天冥想15分钟,每个月1场电影等等。
不要一次建立太多的习惯,一到两个就够了,等新的习惯固定下来,才试图增加新的习惯。通过微小积累,坚持执行,习惯固定以后就会像刷牙那么自然,而幸福感也会如影相随了。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苦有乐,而幸福永远是我们的目标。只要我们掌握幸福的本质,打破传统的观念,冲破种种内心的限制,学会在学习、工作和亲密关系中找寻幸福,建立幸福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