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龙(拉丁学名:maiasaura)意为“好妈妈蜥蜴”,生存于6500万~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是恐龙王国中最后存活的恐龙之一,其化石在现在的美国和加拿大都被发现过。它属于鸟臀目、鸟脚亚目、慈母龙科、慈母龙属。在慈母龙出现之前,已经有很多鸭嘴龙类恐龙漫游在北美大陆之上。而慈母龙凭借着精心照顾后代的优势取代了鸭嘴龙类的其它恐龙,成功占据了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1979年,人们在美国蒙大拿首次发现了慈母龙的化石。在它附近,科学家又找到了一个巢穴,巢内有15只幼体,经测定,它们的年龄在一个月左右。这些幼龙的牙齿已经磨损,说明它们一直在进食外来的食物,但它们的四肢还未完全发育,显然并不具备独自觅食的能力。由此可见,恐龙妈妈一直在精心照顾它们。因此,科学家给这种恐龙起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龙。在这个证据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恐龙就像今天的爬行动物一样,在产完蛋后会一走了之,从此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慈母龙的化石说明至少大型鸟脚类恐龙具有复杂的亲子行为,它们会非常认真地对待繁育后代这件事,并对未成年的小恐龙悉心照顾。
慈母龙身长约9米,高约3米,重达3吨,是一种体形较大的植食性动物。它的头呈扁平状,鼻部很厚,在眼睛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装饰性的实心骨质头冠,可能用于求偶。它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有点聪明。慈母龙的脖子并不长,但很灵活,足够使它的大脑袋够到食物。它拥有典型鸭嘴龙科的平坦喙状嘴,嘴巴又扁又宽,使得它长有一张鸭子脸。它的喙嘴前端没有牙齿,但后端有上百颗牙齿,牙齿十分发达,能够采食多种植物。
慈母龙的四肢非常强壮,前肢比后肢短,平时都是四足行走,只有在逃命的时候会依靠更为强壮的两条后腿快速奔跑。它的尾巴很长,而且十分坚硬,可用于防身,将敌人赶走。除此之外,慈母龙并没有可以抵抗肉食恐龙的武器,所以它们是过着群居生活的。慈母龙会结成非常庞大的群体,一个群体内的成员可达上万只。
慈母龙通常会聚集在一起筑巢,它们的巢数量最多,在一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40多个。慈母龙一般把巢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避免被雨水淹没,还有利于观察敌情。它们的巢呈盆状,直径约2米,下面垫有泥土和小石子。慈母龙可能拥有固定的繁殖地,它们平时在森林中生活,但每年会到同一个地区产卵、养育后代,可能还会重复利用往年的巢穴。每当繁殖季节来临,慈母龙妈妈就会回到自己的巢中产卵。它们非常细致,在下蛋前会用松软的植物垫在巢底。慈母龙每次能产下大约25颗蛋,这些蛋呈柚子状,排列成圆形,然后在上面覆盖植物以起到保温作用。
产完蛋后,慈母龙会一直守在巢穴旁边,防止这些蛋被其它恐龙偷走。即使需要离开去觅食,它也会请种群中的其它恐龙来帮忙照看。天气冷的时候,慈母龙还会趴在蛋上,维持着蛋所需要的温度。小恐龙出生后,就开始需要外界的食物来补充能量。成年慈母龙会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带回家里喂给小恐龙吃。小慈母龙食谱广泛,每天都要吃掉几百斤鲜嫩的植物、水果及种子。而对于那些坚硬的植物,慈母龙总会嚼碎再喂给小恐龙吃。
等到小恐龙会走路时,慈母龙父母便带着它们活动,并教给它们许多生活技能。每次外出,小恐龙都会走在中间,慈母龙夫妇则走在两边,时刻保护着小恐龙的安全,就如同现在的象群一样。当它们长到能够照顾自己的时候,就会加入慈母龙的大群体之中,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一分子,开始随着群体迁移到植物茂盛的地方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