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最著名的古迹范公亭内建有三贤祠。祠内供奉范仲淹、欧阳修和富弼三位先贤。范仲淹和欧阳修我们比较熟悉,而富弼也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景仰。
富弼生于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恰在这年达成。在宋辽决战之际,寇准献策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辽国定又生乱。可惜宋真宗却说数十年后应该会有抵御的办法,不忍让百姓受苦,接受了议和。
寇准可谓一语成谶,果然三十多年后辽国乘西夏叛乱之际遣使索要关南十县。宋仁宗坚决不同意割地,答应可以增加岁币,也可和亲。去辽国谈判的苦差事落到了时任知制诰富弼的头上。当时仁宗问宰相吕夷简派谁出使,吕夷简正不喜欢富弼,便推荐了他。因为吕夷简知道这次出使辽国随时有杀头的风险。富弼没有惧怕推辞反而安慰仁宗,让皇上忧虑是臣子的耻辱,我不敢爱惜生命贪生怕死。一番话皇帝感动不已。
到了辽国,富弼审时度势,巧妙地给辽兴宗分析了战与和的利弊。富弼利用北方游牧民族惯于抢掠的特点,告诉辽兴宗如果发动战争即使赢了也是官兵抢掠获得实惠,而战争的投入和损失全由国家负担。而维持和盟,增加的岁币则全归国家所有。辽兴宗听后恍然大悟,不断地点头加以肯定,从而打消了战争的想法。
从辽兴宗处出来后,辽大臣刘六符说我们皇帝以接受金钱为耻,坚持要十县怎么办?富弼回道我们皇帝也说了他为祖宗守国,寸土不让。你们不过是想多要钱,我们不忍心让两国人民遭受战争摧残。六符听后也是大为感动,当即表示皇帝存心仁厚,应该让两国和好。
辽兴宗叫着富弼一同打猎,将富弼的马靠近自己,又说获得土地才可长久友好。富弼告诉他北朝既然以获得土地当作荣耀,南朝一定会以失去土地为耻辱。兄弟之国,又怎能一国荣耀一国耻辱呢?打完猎后,刘六符说我们君主听了您的话,也感觉索要十县不合适了。如今只有商议和亲了。富弼说婚姻容易产生埋怨隔阂。哪有像岁币那样无穷的利益呢?辽兴宗只好答应按受议和,让富弼回去准备盟约再来。
富弼回朝传达辽兴宗的要求,宋仁宗答应了和亲和增加岁币两条,带上盟约并告诉富弼口谕让他再次赴辽。到了乐寿这个地方,富弼突然想到我作为使者而不看国书,假如国书言词与口谕不同,那就完了。打开一看果然不同。富弼立即飞马回京,连夜觐见仁宗哭诉,是谁陷害我?我死不足惜,但对国家有何益。仁宗也很惊讶,召晏殊责问。晏殊昧着良心说吕夷简决不会这样做,恐怕是误会吧。仁宗无奈只好改换国书让富弼继续前行。富弼也算躲过一劫。
等到达时,辽国不提和亲之事,一心要增加岁币,而且要在盟约注明是宋"献”或“纳”岁币给辽。富弼为此据理力争,声色俱厉地表明宋辽应如兄弟,不为所辱,坚决不接受这两个字。辽兴宗知道不能改变其想法,只好派刘六符同富弼回宋协商盟约。
富弼回复仁宗说臣下用死来拒绝他们,他们的气焰已受到遏制,不必答应“献”、“纳”二字。没想到仁宗竟采纳晏殊的意见用了“纳”字。
至此,富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国民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空间。其实宋辽夏之所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实在是实力使然。谁也没有一下灭掉对方的实力。而且宋朝居中原富庶之地,只求自保,对辽夏蛮夷之地更是不屑一顾。
再说富弼当初接受朝命时,听说家中一个女儿夭折,再次出使时又听说妻子生一个男孩。他都置之不顾。在途中收到家书不看一眼就付之一炬。随从不明所以,他道是怕扰乱心绪,妨害出使。
事后,仁宗给他授职枢密直学士,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他都诚恳地辞谢,说增加岁币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因为正在讨伐赵元昊,没有时间与辽较量,因此不敢以死争执,怎敢接受呢?其高风亮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