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1.明明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别人却理解为是那个意思;
2.别人的话语就是表面上的意思,你却觉得对方话中有话;
3.有些事不管你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明白你表达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呢?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我们听到看到的压根可能只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和我们想要的画面
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其实都只是一个个小块拼图,我们仅仅根据手里的一块拼图去判定一件事的真相是很难看到全景全貌的。所以地图不等于实景。
根据科学研究我们的大脑会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三项加工,分别是:
1.删减——注意力=事实
2.扭曲——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3.归纳——画地自限
删减
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我们每时每刻所面对的信息大约是200万bps,而我们的大脑意识部分,是根本无法在⼀秒钟之内将这些信息完全处理的。 因此, 大脑的第一道沟通程序是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删减,最后仅仅留下5~9组,大约共计134bps的信息,(另一说法是2000bps,两个数据均未能查到确切来源,但可以知道的是大脑可以处理的信息少之又少,不到0.1%) 这样大脑便可以继续处理了。
信息化泛滥时代我们被各种各样信息包围着,而真正让我们接受到的微乎其微,而真正能帮助我们生活发生改变的又少之又少,所以这就是我们经常知道但做不到的原因,因为大脑就已经过滤掉很多信息了。
来体验一下,留意一下我们周围的声音和身体的感觉。
我想让你仔细听⼀下,周围有哪些声⾳?或许你会听到电脑的声⾳,路上⾏驶的汽车的声⾳, 其他⼈的声⾳,等等,其实这些声⾳⼀直是 存在的,但是你⼀直处于听⽽不闻的状态。
再感觉⼀下你此时⾝体的诸多感觉,我现在想让你体会⼀下从头到脚的⾝体各部位的感觉。你会觉察到更多的本体感觉,其实这些感觉也是⼀直客观存在着的。
我们就是这样,每分每秒都在删减着许许多多的信息。这些删减的⼯作是在潜意识层⾯进⾏的, 因此很难被察觉。
扭曲
扭曲是制造人际矛盾的关键因素
我们听过的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扭曲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
先生原本平日里下班之后6:00左右便会到家。而今天却比往常晚了一个小时还没回来,而且没打来电话。太太打电话过去对方也一直没有接听。
设想一下, 此时的太太的状态会怎样,又会产⽣怎样的想法呢?她或许变得坐立不安,脑海中开始像播放电影一样,播放着种种她不愿看到的画⾯。或许会一直等到先生回来,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埋怨与数落。
直到对方从背后拿出太太最喜欢的一件礼物,这时太太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结婚10周年。而先生为了买到这份礼物,跑遍了城市几乎所有的商场、超市。
我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而扭曲这件事本身的原貌。
扭曲会让我们产⽣种种假设。⽽⼈们⼜往往因为这些假设⽽引发各种情绪, 进⽽因为沉溺于情绪⽽不能理性地思考分析, 因此往往阻碍我们进⼀步 看清事实真相。
再⽐如我们看到⼀个⾐着华丽时尚的⼥性从⼀家⼤酒店出来,然后驾驶着宝马飞驰⽽去,你⼜能想到什么呢?或许会认为她是某公司的金领,或许会认为她的车⼀定不是什么正经的来路,⼜或者你认为⼀定是她的家族显赫,等等。⽽我们要清楚的是,这些都仅仅是⼀种推测,⼀种假设⽽已。 然⽽事实情况却不⼀定如此。
归纳也叫一般化
我们在见到某个熟人的时候, 你是如何知道他是你的朋友的呢?必定是因为这个 人的音容笑貌等特征符合你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在那里呢?就在我们的大脑中。
当我们在与他认识与接触过程中,大脑会将这个人的有关数据资料归纳,然后储存在脑中。在下次遇到这个人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提取相关的资料,经过对比分析,然后确定对方的⾝份。这个过程大脑在刹那间就会完成。
当听到对⽅说到这些字眼, 这个⼈便在进⾏归纳的工作了。一般情况、总之、没有一个、所有、从来、我无法……
听到这些字眼时,我们就要学会做个辨别了。
大脑的归纳功能可以让我们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但是,也有可能让我们画地自限,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因而限制了我们自我潜力的发挥。
删减、扭曲、归纳这三项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是⼈与⽣俱来的⼤脑的弱点。因为这些过滤网的存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残缺的是片面的。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不一定是客观事实,
我们或许可能只是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我们视野范围内的天空
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到的世界都是扭曲不实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残缺和片面的
“我也许是错的,我永远不客观”
你完全看不到实景,所以,当我们看东西或听⼈说话时, 其实并没有真正客观的在看在听,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通过了我们⼤脑的删减、扭曲和归纳⽽得到的。
在我们作为听众的时候我们要放下自己,用心倾听对方,把自己听到的与对方进行核对和确认。作为表达者我们要学会觉察自己,放下自己的前提假设,承认自己表达的可能并不全面,让自己的表达尽量客观。
你只能看到你的心灵地图,地图不等于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