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今年1月8日在这个公众号发布第一篇文章以来,无极特殊情况,我都是日更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月22号,我开始隔日更——第一天写,第二天用几乎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时间来修改,而后发布。
在变换了新的写作方式之初,我很满意。因为我觉得我的文章质量有了提升,而高质量比高数量更重要。同时我觉得,主题的确定应该也会因为频率的降低而变得更加容易。
但事实却明显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仍然为每天的写作主题绞尽脑汁。
细细想来,写作方法上的改变,除了给我更加充足的时间来修改文章外,同时它也给了我偷懒的机会:我不再像之前一样,有点灵感就赶快记下来,反而会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有一天的时间,不必着急。于是,在试图采用更好的方法之后,我的效率反而降低了。
我这是打着寻找更适合自己方法的旗号,给自己提供了放松的借口。
2
我妹曾兴冲冲地告诉我说:姐,我关注了XX的公众号,文章写得真不错哎!
我告诉她说:我已经加了这个人的私人微信了。
她倒抽一口气,而我却是一副生无可恋脸。
我在人家朋友圈中,唯一的作用也就是点个赞吧?但人家在我的朋友圈中,作用却绝非如此,至少能让我看清,人家的日常是怎么个样子。
在我所加的数个大V中,大多数是每天发布自己的文章的,并且质量都很高。除了文章,也有好书领读、有自己的分享通知、新书预售等。精神生活丰富得不得了。
也有的大V基本不发朋友圈,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家只分享给自己的朋友看。但他们的公众号是稳定、高质量日更的。
这些牛人,有没有变换过方法,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那一种?肯定有。我就曾见一位大V撰文阐述自己转换方法、以寻求更加高效做事的经历。
但他们有没有借着“这个方法不适合我”的由头,就在转换方法中给自己放松了?肯定没有!
我的一位朋友曾在文中说过:在这个“坚持”二字已经被用烂了的年代,人们开始觉得事事追求“坚持”的人大多笨拙、低效而且无趣。然而我却越来越觉得,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粗暴的东西,才是真正经得住推敲的真理。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知道有个很厉害的自媒体大V,保持着两天一本书、每天一部电影的节奏已久。我也知道有个作家,兼职的,每日最少四千字,已经一年多不曾停歇。
他们是一开始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吗?
当然不是,但人家能够坚持,能够把一种不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的练习,变成适合自己的方法。
3
如今的社会,早已经不提倡牛耕地一样的埋头苦干。在大多数人眼里,思考比努力重要。人们最佩服的,不是经过艰苦劳动获得成功的人,而是那些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别人费了很大力气都完不成的事的人。
许多人认为:埋头苦干是愚蠢的、是事半功倍的。要寻找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够轻松、高效地达成目标。
人们称此为:有智慧地做事。
说得好像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就都信手拈来、就不用努力了似的。
事实上,你只看到人家做事有条不紊,可你没看到人家半夜苦熬、一点点地把不熟悉的知识练习到脱口而出、把不熟练的动作练习到闭着眼睛也能准确无误。
你只看到人家做事自成套路,可你不知道,这些套路是经过多少次练习才逐渐打磨成型的。
好的方法就如同游戏中的技能。同一个技能,99级的英雄可以一招制敌,新手村的新手用来打野猪还被追得满街跑。
好的方法的确很重要,但再好的方法,不经过刻苦的训练,也是白搭。
我们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都曾在一开始斗志昂扬,只是渐渐地,我们就分成了“成事者”与“沉寂者”两大阵营。
究其原因,不过是有些人从不放松自己,于是渐渐地、不适合的方法也适合了。有些人却打着“方法不适合我”的旗号,在不断变换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放松自己,于是慢慢地就“沉寂”了。
事实上,不是这个方法不适合你,而是再好的方法,你都会因各种理由而实施不下去。所以,不是这方法不适合你,而是你不适合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