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起因是这样的,昨晚我准备发个朋友圈。内容很简单,是我和同事的日常玩笑互怼,想分享出来让大家笑一笑。
我配上一张网上搜罗的情景图片,反复编辑互怼内容,并加了类似总结“一物降一物”,所有步骤流程水到渠成。
但在朋友圈好友即将看到我按程序布置的这一切的时候,我叹了口气,点击了“取消”按钮,手机屏幕弹出“将此次编辑保留?”,我确认了“不保留”,退出了微信。
02.
想到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参加了某个作者首次来遵义的签售会、去大山深处体验生活的感悟、去看了场影展、参与了某某活动……
每次手机里装满了自认为高上大的照片,或者有特殊意义的照片。之后反复查看,为选哪些好看具有特别意义的发朋友圈,忙得不亦乐乎。
挑选好九张图片,心里犹豫了,怕别人嫌弃我图片发太多,忍痛割爱之后确定了一张。于是开始盯着屏幕编辑文字,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总觉得说什么都不太合适,迟迟没有点击发送,最后还是点击了“取消”按钮,什么内容也没有发出去。
每次有兴高采烈的事情想要分享时,总会有一些顾虑,发朋友圈是小心翼翼的事。
这样发出去会不会太随意了?
会不会装?
有没有得罪什么人呢?
会不会显得太刻意?
这些想法让人失去了一开始想表达的欲望,想来想去,最后被抹得自己都失去了兴致。
从心里感叹:朋友圈是客厅,不可以抹眼泪,也不适合笑大声。
03.
曾经一段感悟、一则笑话、或几张图片的朋友圈,会因真实得可感知而变得有温度,让朋友间天南海北的距离不再成为鸿沟,大家像是在亲密交往的客厅,边品茗边聊天。
如今,朋友圈是一张名片,第一时间向通讯录里的好友展示手机屏幕对面的你。你的颜值、爱好、工作、人际关系等都可以通过朋友圈让人看到。
我有个做美业的朋友,我调侃他的朋友圈是美发秀场和鸡汤圣地。
因为除了工作内容外就是工作鸡汤了,很难看到他在朋友圈有其他的情绪。
他朋友圈里是除了走得近的朋友外,还有老板、客户、以及潜在客户,素不相识,豪无交集,甚至大都没见过的人一大堆。他的喜怒哀乐会被他们看到,要更加拘谨、小心翼翼,生怕不得当,怕嘲笑、怕难堪、怕冒犯,必须用心维护那份得体,为了日后更好相见。
生活在经济社会的成年人,都在努力奋斗,为车为房为事业为地位给朋友圈留言点赞,哪有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没有时间,没有资格。
朋友说,有时候心情不好,但这种不好又说不上来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不好,自然就不敢表现出来,以免显得矫情,他就只能去支付宝发动态了。
我也和朋友有同样的感觉,若是在朋友圈被贴上某种负面标签,感觉真的是在自找苦吃。毕竟,在圈子里,没人愿意成为那个“弱者”。
04.
我打开了荒废了几年的QQ空间,看了以前写的日志、说说、留言,那些聊天式抒发感情的文字真的是很照顾自己的情绪。鸡毛蒜皮的事引起的情绪和想法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什么都敢直接写,甚至毫无逻辑的东西也发表。
身边的人好像也是,文采无敌,每个人无病呻吟的雄厚力量支撑的流水账文字让人看得不亦乐乎,很真实,很熟悉。
比朋友圈空间就像是阳台,可以自言自语,可以看风景,还可以偷听邻居讲话。
可是,现在社交方式变了,过度依赖朋友圈的社交习惯可能逃不掉了。
信息爆炸的时代,朋友圈成了最方便的信息来源。若不看朋友圈,不知道为什么买假货要上拼多多;不知道“你喜欢大海,我爱过你”为什么刷屏;不知道有多少假疫苗注入人的体内;不知道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就成为这个世界里走得慢半拍的人。
细细想来,日常在朋友圈发的各种动态,不正是希望与好朋友互动吗?相互分享所见所闻吗?
朋友圈除了基本人际交往外,还是好朋友们没事吹牛侃山,吐槽新闻八卦,满腔热血传播正能量,被欺负有小情绪可以求安慰的空间。
若现在朋友圈还有几个是真的朋友,那种纯粹聊天,不攀比,毫无利益的真心关心你的朋友;那种你好她超级开心,你不好她陪你一起难过的朋友,那就在朋友圈这个客厅里为她们保留一片天地吧。
担心这个,顾忌那个,发朋友圈还各种犹豫的人生真的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