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四、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分三科) 未一、徵
【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住者:云何持僧伽胝?云何持衣?云何持缽?云何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
這是第四科「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
「云何持僧伽胝?云何持衣?云何持缽?云何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這提出這個問題,下邊就解釋。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持僧伽胝及以衣缽(分三科) 酉一、持僧伽胝(分二科) 戌一、僧伽胝
【謂有大衣或六十條、或九條等、或兩重刺,名僧伽胝。】
「謂有大衣或六十條」,前面這個「僧伽胝」就是大衣,這個大衣或者有六十條那麼多。這個大衣;我們有五衣和七衣,這都是割截衣。那麼大衣就從九條算,大衣有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這是下品的。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這是中品。廿一條、廿三條、廿五條是上品的。
這上面說六十條,是怎麼計算的呢?這六十條應該是指十五條衣,這大衣裡面十五條,十五條衣是三長一短,二十五條是四長一短。這個十五條衣、十七條、十九條都是三長一短,三長加一短就是四,四乘十五,就是六十條,就是六十塊,六十條就是六十塊。若是二十五條衣,是四長一短,二十五條乘五,是多少條?就是一百二十五條。
「或者是六十條」,這不是說決定是六十條,這麼多。「或者是九條」,這都算是屬於大衣。「或兩重刺」,就是這二十五條衣,或者是九條衣,可以雙層的,可以用雙層來做,這個意思,這叫做「僧伽胝」。
戌二、持
【被服受用能正將護,說明為持。】
這個「持僧伽胝」這個「持」字,這個「持」是什麼意思?這個大衣,你能夠被在身上就是「受用」。「能正將護」,這個衣當然也保護你,你也要保護這個衣服,保護這個衣,這就叫做「持」,這「持」是這樣意思。
酉二、持衣(分二科) 戌一、衣
【若有中衣若有下衣,或持為衣或有長衣,或應作淨或已作淨,如是一切說名為衣。】
「若有中衣」這個「中衣」就是七衣,九條衣以上到二十五條這是大衣,這中品的衣就是七條衣。「若有下衣」就是五衣。五衣、七衣、還有大衣都是割截衣,你在家居士搭的衣叫「縵衣」,乃至沙彌、沙彌尼還是「縵衣」,不是「割截」,這不一樣的。
下面說「或持為衣、或有長衣」,前面這個大衣和中衣和下衣,你受用它,這個「持」受用它,你要愛護它這是你的衣。「或有長衣」另外還有大衣、有七衣、有五衣,那是多餘的衣服了,叫做「長衣」。
「或應作淨、或已作淨」,你若是新做來的衣服要做淨,就是加法,就是你受沙彌戒的時候,前面那個說到那個受衣,就是那個,那叫做「作淨」,「應該作淨」。「或者已經作淨」了,你都要知道,正知而住。「如是一切說名為衣」,就是所有的都叫做「衣」。或者受持為衣、或有長衣,這都叫做你的「衣」。
戌二、持
【被服受用,能正將護,說名為持。】
這個前面那個說過,就是你能夠用,這些衣服你能覆在、著在你的身上,你能受用它。「能正將護」,你能注意地…,「將」也就是保護的意思,「將」也是「護」的意思,要保護這個衣,不能夠損害它,這就叫做「持」。
而這個「衣」呢,這個「持」裡邊還有個意思。這個大衣,到聚落去,到王宮去,也就是搭這個大衣。你作務的時候,做這些雜事的時候,不可以搭大衣。那上面說若禮拜師長的時候不可以搭大衣。說法的時候可以搭大衣。
這個七衣是入眾衣,在大眾僧集會的時候用這個七衣,說法的時候也可以用七衣。作務的時候用五衣,是這樣子,這也叫「持」。就是,這個「持」裡面也有的不應該「持」。你不到王宮去,不到聚落裡邊,又不是說法,就是不是搭這個大衣的。但是,天氣太冷的時候,你可以五衣,七衣,大衣都可以用上去,沒有這些因緣的時候不能用大衣。它有它的時間、用途不同,那也叫做「持」。
這是前面是說「衣」,現在下面第三科說到「持缽」,分兩科,第一科說到「缽」。
酉三、持缽(分二科) 戌一、缽
【若堪受持,或鐵或瓦乞食應器,說名為缽。】
「若堪受持,或鐵或缽」,若是它能夠為你所受持,或者是鐵的缽,或者是瓦做的缽。「乞食應器」,這是用作乞食的時候用的,它是你的應量器,這個「應器」就是應量器。「說名為缽」,這個「缽多羅」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應量器」。
這是說這個「缽」。底下說到「持」。
戌二、持
【現充受用,能正將護,說名為持。】
「現充受用」,這個應量器,它是你現前能滿足你的受用的,所以叫做「應量器」,你能吃這麼多飯、這麼多菜加在一起,你這個缽能容得下。如果你吃得很多,這個缽很小,那不叫做應量器,那就不是「現充受用」。就是說你這個量,你的這個脾胃的量,和這個器,這個應量器裡面能容納的是相稱的,就是「應量器」,也叫做「現充受用」。「能正將護」,這個缽的容量,容納的食品能夠保護你的生命,你也能愛護這個缽,這叫做「持」,「說名為持」。
申二、正知住(分二科) 酉一、明正知
【若於如是或僧伽胝或衣或缽,所有自相,能正了知;於所應持或僧伽胝或衣或缽,或淨不淨,能正了知;若於此時或僧伽胝或衣或缽,已持應持,能正了知;若於如是或僧伽胝或衣或缽,應如是持,能正了知;是名正知。】
這下面說到「正知住」,分兩科,第一科「明正知」。
「若於如是」的,「或者是僧伽胝」,或者是「衣」;「僧伽胝」是大衣,這「衣」就是七衣和五衣,或者是「缽」,「所有的自相能正了知」,你認識這是你的衣,這個是你的缽,你要知道。「於所應持或僧伽胝或衣或缽」,「或淨、沒有淨」,或者是加法、沒有加法,「能正了知」。「若於此時或僧伽胝或衣或缽」,這個時候應該用僧伽胝,這個時候應該用七衣,這個時候應該用五衣,「已持應持」,這個是你已經這樣用過了,或者是還沒有用過的。這個「持」有個「使用」的意思,有這個意思。「能正了知」。「若於如是或僧伽胝或衣或缽,應如是持,能正了知」,每一樣都是做什麼的,什麼時候用,你都要「正了知」。「是名正知」。
酉二、顯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於所應持或僧伽胝或衣或缽,自知而持。於所應持,於應持時,而能正持,如所應持,如是而持。】
這底下顯正知而住。「彼由成就此正知故,於所應持或僧伽胝或衣或缽,自知而持」,這個「持」這個地方當「使用」講比較好。你有這樣的正知,所以你這個時候應該使用,這麼使用或者僧伽胝或者是衣或者是缽,「自知而持」,明明瞭瞭地這樣使用他。「於所應持」,「於應持」時間,「而能正持」。「如所應持,如是而持」,能這麼使用。
未三、結
【如是名為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
(2018.3.5)